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君  解建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12):1338-1340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患者在受到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等打击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MODS是重症监护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失衡状态,重建机体免疫内稳态是MODS防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2.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Portex气管切开器械.为158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了PDT,并对PDT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结果 1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愈合后瘢痕小,并发症发生率仪3.2%(5/158)。结论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需要气管切开的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脓毒症的疗效.方法 将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肠,治疗2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愈显率及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及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28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治疗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脓毒症,可改善患者病情,降低28d死亡率.  相似文献   
94.
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ICU共行中心静脉导管细菌培养113例,其中阳性50例。现对其病原学、置管时间、患者原发病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95.
51例胸部创伤死亡病例分析解建张雷曹洪明我院1972年2月~1994年6月收治胸部创伤750例,其中死亡51例,占6.8%。现就诊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51例中男43例,女8例;1~15岁6例,16~55岁42例,55岁以上3...  相似文献   
96.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君  解建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1):1035-1038
应激性溃疡(seress ulcer,Su)是临床危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发生率达60%,有较高的死亡率。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的SU发病机制及其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治疗恶性肿瘤放疗导致的ARDS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预后 ,进一步提高该类患者的生存率。方法  4 7例患者中 ,恶性肿瘤放疗导致ARDS患者 15例 ,其他原因导致ARDS 32例 ,比较放疗组和非放疗组机械通气前后氧合情况、机械通气并发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 12、4 8h时PaO2 、氧合指数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 (P <0 .0 1) ,但放疗组在机械通气后 72h时PaO2 、氧合指数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与放疗组相比 ,非放疗组机械通气后 12、4 8、72h时PaO2 、氧合指数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1)。放疗组气胸、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放疗组 (P <0 .0 1)。放疗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显著高于非放疗组 (P <0 .0 1)。结论 恶性肿瘤放疗导致的ARDS患者预后极差 ,机械通气只能短暂应用于该类患者急救 ,并不能改善预后。对于肿瘤放疗患者重点在于预防ARD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48只55周龄SHR随机分组(n=12):空白对照组(SHRC)、贝那普利组(SHRB:10mg/kg·d)、氯沙坦组(SHRL:30mg/kg·d)、合用组(SHRB L:贝那普利10mg/kg·d 氯沙坦15mg/kg·d),另设WKY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尾动脉压(SBP)。12周后:(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化学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2)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纤维表达;(3)病理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与SHR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尾动脉压显著下降(P<0.01),但用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SHR各组间血浆PRA无显著性差异(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Ⅱ低于WKY对照组(P<0.05~0.01),贝那普利组显著降低和氯沙坦组显著升高血浆AngⅡ水平,合用组介于两组之间。与贝那普利组[Ald:(393.9±17.6)pg/mL、NO:(15.2±2.1)μmol/L]、氯沙坦组[Ald:(332.0±17.8)pg/mL、NO:(12.3±1.8)μmol/L]比较,合用组[Ald:(302.4±15.5)pg/mL、NO:(16.5±2.4)μmol/L]更显著的降低血浆Ald和升高NO水平(P<0.01);与贝那普利组(Ⅰ型胶原:6.09±1.12%、Ⅲ型胶原:9.0%±1.2%)、氯沙坦组(Ⅰ型胶原:4.3%±0.7%、Ⅲ型胶原:8.0%±1.3%)比较,合用组(Ⅰ型胶原:2.8%±0.7%、Ⅲ型胶原:6.5%±1.0%)更显著的降低心肌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P<0.01);组织病理及电镜显示,合用组更显著的改善SHR左心室重构。结论贝那普利和氯沙坦均能有效的改善高血压左室重构,二者合用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HSC)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MCAO/R)脑组织C-F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MCAO/R模型;免疫组化双标记法鉴定H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RT-PCR法检测C-FOS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 G-CSF组再灌注后24 h出现CD34/Brdu双标记,48 h时双标记最为显著;再灌注后48 h出现CD34/NSE双标记。模型组各时间点C-FOS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G-CSF致再灌注48 h后C-FOSm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应用G-GSF动员大鼠自体HSC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调节C-FOSmRNA表达水平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而部分HSC来源的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可能参与缺血损伤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氯沙坦联合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心室重构的作用. 方法 48只55周龄SHR随机分组(n=12):空白对照组(SHR-C)、贝那普利组(SHR-B:10 mg/kg·d)、氯沙坦组(SHR-L:30 mg/kg·d)、合用组(SHR-B L:贝那普利10 mg/kg·d 氯沙坦15 mg/kg·d),另设WKY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尾动脉压(SBP).12周后:(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水平,化学法检测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2)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纤维表达;(3)病理及超微结构检测.结果与SHR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尾动脉压显著下降(P<0.01),但用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SHR各组间血浆PRA无显著性差异(P>0.05).SHR对照组血浆Ang Ⅱ低于WKY对照组(P<0.05~0.01),贝那普利组显著降低和氯沙坦组显著升高血浆Ang Ⅱ水平,合用组介于两组之间.与贝那普利组[Ald:(393.9±17.6)pg/mL、NO:(15.2±2.1)μmol/L]、氯沙坦组[Ald:(332.0±17.8)pg/mL、NO:(12.3±1.8)μmol/L]比较,合用组[Ald:(302.4±15.5)pg/mL、NO:(16.5±2.4)μmol/L]更显著的降低血浆Ald和升高NO水平(P<0.01);与贝那普利组(Ⅰ型胶原:6.09±1.12%、Ⅲ型胶原:9.0%±1.2%)、氯沙坦组(Ⅰ型胶原:4.3%±0.7%、Ⅲ型胶原:8.0%±1.3%)比较,合用组(Ⅰ型胶原:2.8%±0.7%、Ⅲ型胶原:6.5%±1.0%)更显著的降低心肌Ⅰ、Ⅲ型胶原纤维的表达(P<0.01);组织病理及电镜显示,合用组更显著的改善SHR左心室重构.结论贝那普利和氯沙坦均能有效的改善高血压左室重构,二者合用时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