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31.
目的:总结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胸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9年5 月~2009年10月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用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切除胸腺瘤3 例,根据胸腺瘤体偏向一侧作为手术入路一侧。患者仰卧位,将术侧胸部及肩部垫高30度。双腔气管插管,手术对侧肺单肺通气,从患者头侧偏向非术侧约30度将床旁机械臂车推至手术台旁合适位置,选定术侧胸壁腋前线至腋中线间第6 肋间作为内窥镜成像系统入口,戳孔放入戳卡,并于其左右侧各一拳的距离(约在锁骨中线外第3 肋间和第5 肋间或第6 肋间)插入左右机械手臂。于内窥镜戳孔与左操作孔之间向后加一个辅助孔。切除瘤体和全部胸腺,并清除其周围脂肪组织,胸腺周围小血管均用电凝止血,胸腺静脉用钛夹夹闭,标本用取物袋取出。结果:所有3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及主要并发症。无中转开胸,未加小切口。均完整切除瘤体和胸腺,并清除胸腺周围脂肪组织。手术时间80~240min(平均136.7min)。 术后16~49h(平均28.7h)时拔除气管插管,术中估计出血量30~100mL(平均63.3mL),术后24h 胸管引流量为100~250mL(平均160mL),围术期均未输血。1 例左侧进胸者一过性膈神经麻痹,出院时复查恢复正常。术后病理按WHO分型,2 例为B1 型胸腺瘤,1 例为B2 型。结论:本研究报告的用da Vinci S手术机器人进行胸腺瘤切除术及周围脂肪组织清除是可行的,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2.
33.
2006年9月至200r7年8月,我们为3例复杂下腔静脉肿瘤病人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精准冷冻止痛术用于单操作孔胸腔镜气胸手术后患者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于解放军总医院胸外科接受单操作孔胸腔镜气胸手术患者60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肋间神经冷冻组(A组),术中施行精准解剖肋间神经分支冷冻止痛术。对照组施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C组)。术后观察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s scale,VAS)及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3、5、7天,A组术后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1)。术后A组、C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都较低,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肋间神经精准冷冻止痛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根治术中利用达芬奇(da Vinci)S机器人游离胃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8月在1例食管癌根治术中应用da Vinci S机器人游离胃。脐孔上缘建立气腹,穿刺Trocar,置入内窥镜成像系统作为观察孔。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2cm、右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左锁骨中线平脐上2cm及右腋前线肋缘下2cm处穿刺Trocar作为机械臂和辅助操作孔。机器人完全游离胃后拉入胸腔,做胃管,切除食管大部,于奇静脉上方行食管胃侧侧吻合术。结果:机器人胃游离术成功,机器人手术时间270min。术中出血500ml。术后病理为鳞状细胞癌,共清扫淋巴结24枚,TNM分期为T3N0M0。随访3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用机器人游离胃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用达芬奇S(Da Vinci S)机器人行胸腺和胸腺瘤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情况,观察其安全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2009年5月25日至2011年4月30日,使用D avinci S机器人系统,连续完成胸腺和胸腺瘤切除并行胸腺周围脂肪组织清扫术19例。结果 19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出血少,恢复快,除1例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机器人行不开胸胸腺和胸腺瘤手术安全可行,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8.
正患者女,28岁,因体检发现纵膈占位8年,于2011年7月14日入院。患者2003年体检发现纵隔占位,由于体积小,考虑先天性疾病,未予治疗,入院前5d再次行X线检查示纵隔巨大占位,性质不明,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患者平时偶有劳累后胸闷,余无特殊不适。6个月前剖宫产1子。入院查体未见相应阳性体征。胸部MRI及主动脉造影示主动脉弓迂曲,考虑先天发育不良所致;主动脉弓远段主动脉瘤,范围约为5.2cm×8.2cm,左锁骨下动脉起自动脉瘤(图1-3)。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椎动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