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有关精神分裂症疗效的基因多态性被研究,本文就多巴胺受体、5-HT受体和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关联性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2.
目的 探讨认知伪装甄别测验在智力残疾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接受智力残疾评定者中选择具有伪装倾向者57例,以同期接受智残评定的非伪装者55例作对照,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及认知伪装甄别测验.结果 伪装组在韦氏智力测验的语言智商数、操作智商数、总智商数均低于非伪装组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t值分别为0.162,0.931,0.603,均P >0.05.伪装组在认知甄别测验的各条目上的均分均接近或低于机遇水平,与非伪装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数字迫选总分、容易条目分、中等难度条目分、困难条目分t值分别为4.587,4.440,3.069,2.603,均P <0.01.图符迫选总分、容易条目分、中等难度条目及困难条目分t值分别为4.690,3.226,4.215,3.216 ,均P <0.01.相关分析显示伪装组的韦氏智力测验与认知甄别测验的相关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认知伪装甄别测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被试者韦氏智测成绩的真实程度,在智力残疾等级的评定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3.
目的观察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生长激素基础水平与正常青年人的差异,及奎硫平和氟哌啶醇对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10于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18~35岁,病程3个月~4年,所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自愿参加本实验。奎硫平组21例,药物剂量(10~20)mg/d;氟哌啶醇组22例,药物剂量(16~38)mg/d。同时选择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3例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长激素水平。结果43例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与20名健康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氟哌啶醇组治疗前生长激素基础水平与治疗8周后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奎硫平、氟哌啶醇两组治疗8周后生长激素差异不显著,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将治疗后奎硫平组和氟哌啶醇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减分值与治疗前后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变化差值做相关分析,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氟哌啶醇能使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长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奎硫平对青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长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治疗安全性好。精神症状与血清生长激素的水平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54.
 目的 验证针刺对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的抗抑郁增效作用,并探讨针刺对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61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n=30,接受针刺联合SSRI治疗)和对照组(n=31,仅接受SSRI治疗)。在基线、治疗3周末、治疗6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在治疗6周末进行Asberg抗抑郁药不良反应量表(SERS)评定。在基线、治疗6周末检测空腹静脉血血清IL-6、TNF-α的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两组的HAMD评分均随治疗时间推移而显著降低;在基线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3周末及6周末时针刺组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两组治疗前外周血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两组IL-6、TNF-α浓度均显著降低且针刺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3)两组SE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针刺对SSRI具有抗抑郁增效作用,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这一作用可能与针刺的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5.
目的:探讨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伴发的疼痛症状及总体抗抑郁效果的影响。方法:65例伴有疼痛不适症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3,接受度洛西汀治疗)和研究组(n=32,度洛西汀联合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观察6周。分别在基线、治疗3周和6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主观疼痛感受,并在治疗6周用Asberg抗抑郁剂不良反应量表(SE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别×HAMD评分、组别×VAS评分的交互作用显著(F=4.970,F=6.160;P均0.01)。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HAMD及VAS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3周和6周,研究组HAMD及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6周研究组HAMD及VAS减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3.449,t=3.086;P均0.01);SE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调制中频电治疗可显著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伴发的疼痛症状;并对总体抗抑郁效果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6.
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喹硫平组28例,剂量(130±s 60)mg·d~(-1),25~400mg·d~(-1),氟哌啶醇组23例,剂量(4.8±1.4)mg·d~(-1),2~20mg·d~(-1),疗程12wk,治疗前后采用痴呆病理分析评定量表(BEHAVE-AD)和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BEHAVE-AD评分显著下降(P<0.01),2组病人之间治疗前后BEHANE-AD的减分值无显著差异(P>0.05),氟哌啶醇组44%有锥体外系反应,明显高于喹硫平组的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喹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疗效确切,喹硫平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P300)的特征。方法随机选择年龄在6~15岁之间符合DSM-IV精神分裂症标准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2组分别予P300检测,分别比较P300潜伏期、波幅及面积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Z点潜伏期比对照组明显延长(t=2.977,P<0.01);观察组FZ、CZ、PZ、OZ点波幅比对照组降低(t=2.674、2.160、3.834、3.520,P<0.05或P<0.01)。观察组F3点波幅比F4点波幅降低(t=2.492,P<0.05)。结论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大脑感知容量减低,半球间协调能力以及各脑区间整合能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58.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使用及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9.
家庭干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目的:观察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性治疗效果。方法: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家庭组和封闭组各80例,均接受药物治疗,家庭组同时进行家庭心理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定治疗效果、社会功能残疾评定量表(DAS)和生活质量量表(QOULI)评定患者的残疾程度和生活质量。结果:家庭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封闭组(56±7 d7、8±18 d,P<0.05);痊愈和显著进步率明显高于封闭组(72.2%、43.5%,P<0.01),无效或恶化率明显低于封闭组(8.3%、24.6%,P<0.001)。随访2年,家庭组BPRS、DAS量表分及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封闭组(P<0.05和0.01)。QOULI量表分明显高于封闭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给予家庭干预更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改善,降低社会残疾程度、改善社会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160.
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技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探讨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象取自无锡市4个街道中病程5年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3例。随机分配到社会技能训练组(以下简称“训练组”)50例和对照组63例。对训练组按顺序进行药物处置能力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培训和俱乐部活动。全疗程13个月。结果:社会技能训练前两组的精神症状、住院率、肇事率、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满意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期间训练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肇事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358,P〈0.01;t=2.954,P〈0.01;t=2.891,P〈0.01)。训练组的PANSS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3.300,P〈0.001),其中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病理症状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t=3.272,P〈0.001;t=3.123,P〈0.01;),阳性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训练组的SDSS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106,P〈0.05),GAF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154,P〈0.05)。训练组WHOQOL-BREF总分及4个单项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显示,GAF分与参加训练次数呈正相关(R=0.2891,F=4.3788,P=-0.0417)。结论:社会技能训练能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降低或延缓精神残疾,降低复发率和肇事率,是当前较为有效的精神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