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7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杀是人类有意自我毁灭而采取伤害自身的一种行为。在许多国家,自杀占15~35岁人群的3种领先死亡原因之一,对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因而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自杀的原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一般认为自杀是心理、社会和生物诸因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庭暴力循环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6例社区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和44名社区正常对照组用社会人口学指标以及儿童期虐待问卷进行评定.结果 家庭躯体暴力施暴者与对照组比较,教育水平较低和有较多的儿童期性虐待(P<0.05),其他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支持家庭暴力的循环学说.成年后是否出现家庭暴力,与其他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家庭治疗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估系统家庭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和对照料者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对治疗组辅以系统家庭治疗,治疗前后评估临床疗效及亲属的心身健康状况。结果在随访1年末,治疗组和对照组年复发率分别为19.0%和35.4%(P<0.05),随访2年末分别为15.9%和33.8%(P<0.05)。治疗组出院时和随访30个月末PANSS评分分别为(60.5±7.8)分和(46.8±8.1)分( P<0.01),对照组分别为(57.5±8.6)分和(57.0±8.0)分(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DAS评分入院时分别为(17.8±3.7)分和(16.8±8.1)分(P>0.05),出院时分别为(8.1±2.7)分和(9.3±2.9)分(P<0.05),随访30个月末分别为(6.7±4.9)分和(14.5±8.3)分(P>0.01)。治疗组治疗前和随访30个月末GHQ评分分别为(4.8±4.1)分和(3.1±2.6)分(P<0.01)。结论系统家庭治疗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率,减轻其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残疾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照料者心身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社交焦虑障碍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社交焦虑障碍的性质、病因、早期临床表现、共患疾病与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属多基因遗传方式。多巴胺功能亢进和 5 -HT系统异常假说是过去二十多年来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近年来发现 ,多巴胺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与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效应可能存在重要的联系[1]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此项研究作一综述 ,并供参考。1 研究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与基因关系常用的方法有连锁分析 (linkageanalysis)和关联研究 (associationstudy)两种。1.1 连锁分析以家系或患病同胞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致病基因与某种遗传标记是否在同一条染…  相似文献   
16.
背景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以往的关注的重点主要为双相抑郁自杀的遗传效应,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和遗传效应有何特征?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及遗传方式.设计回顾性调查.单位一所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对象单相抑郁症组(n=115)为1983-06-01/2002-05-31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重性抑郁发作标准,且抑郁发作次数≥3次或发作一两次已缓解≥8年者.方法以符合入组标准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由2名主治医师及其以上医师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填写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以往治疗及自杀情况.由2名主治医师或以上医师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并由1名主任医师核查,一致确诊的病例则予入组.对所有现存活的先症者(107例)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14例)进行面检;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337名)进行面检和信函调查(380名);死亡者(患者8例,一级亲属5例)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对照组由2名研究者进行面检,同时询问一级亲属情况并填写家系调查表.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Falconer模式估算自杀行为的遗传率和标准误,用医学遗传数学方法中分离分析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主要观察指标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方式.结果单相抑郁症患者自杀危险性51.30%(59/115)较其一级亲属2.58%(19/736)高(x2=283.16,P<0.01),单相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2.58%(19/736)较对照组0.12%(3/2469)高(x2=50.36,P<0.01),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2)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x2=4.14,P<0.05).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70.16±0.79)%;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多基因遗传方式验证显示一级亲属自杀行为预期发病率为3.1%,实际发病率为2.6%,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u=0.766,P>0.05).结论单相抑郁症自杀行为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其遗传方式符合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及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 提取205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225名健康对照者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包括TPH2基因rs7305115位点的312bp基因组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在第7外显子周围未发现其它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PH2 rs730511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但患者组内有自杀行为的个体携带基因型AA的频率及等位基因A的频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双相情感障碍无明显关联,与自杀行为有关联,其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自杀行为易感性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among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of a novel tryptophan hydroxylase isoform (TPH2) gene rs7305115,bipolar disorder and suicidal behavior. Methods Specimens of peripheral blood were collected from 205 bipolar disorder and 225 controls. A novel tryptophan hydroxylase isoform (TPH2) gene rs7305115 in length 312bp was amplitied by Polv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the product was analyz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We did not discover new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genotypes and alleles of TPH2 gene rs7305115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had been found in patient group(P>0. 05). However,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uicide behavior and non suicide behavior in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 in genotypea of TPH2 gene rs7305115A/A. Suicide behavior of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in AA genotypes was much lower than non suicide behavior of bipolar disorder patients (P<0. 05). Con-clusion TPH2 gene rs7305115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may have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of bipolar disorder, but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behavior in bipolar disorder. A allele may be on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behavior in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   
18.
癫癎性抑郁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癫痫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其与抑郁症在临床上的差异。方法:以28例癫痫性抑郁障碍与30例抑郁症作对照比较:结果:癫痫性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出现的年龄较早,言语减少、迟缓、昼重夜轻、疑病、偏执、胃肠道症状出现率较低.治疗后显效较快,抗抑郁药使用率较低,疗效与抑郁症组相仿。结论:癫痫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在临床上存在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I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I、Ⅱ型患者各20例,以利培酮治疗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观察疗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并与健康人30名比较。结果:治疗前I、Ⅱ型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Ⅱ型T3较对照组显著为低;治疗后Ⅱ型T4值显著较I型为低;I型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Ⅱ型治疗前后TSH及T4值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Ⅱ型阴性症状因子分与FT3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利培酮对I型甲状腺激素无明显影响,可引起Ⅱ型TSH升高及T4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20.
精神病院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变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伴随新型抗精神药物的不断推出 ,住院精神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群平均年龄的增高 ,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近 10多年来有了较大变化。我们对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作了相隔 15年的调查 ,旨在为精神科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有效安全药物提供一定的根据。现报告如下。1 资料1 1 资料来源 :调查 1986统计年度 (1985年 11月至 1986年 10月 )和 2 0 0 1年同期实际住院病人 ,2 0 0 1年组 15 2 1例 ,1986年组92 8例。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 2 R)诊断标准 ,2 0 0 1年组诊断排前 5位的依次为精神分裂症 882例 (5 7 99%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