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薛雷 《上海医学影像》2000,9(4):247-247
子宫肌瘤的影像诊断以往主要依靠B超,我院自1997年12月起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对这类患者进行检查,发现CDF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优于B超。本文讨论彩色多普勒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9例均为育龄女性,年龄36±7.2岁,均为我院1997年以来的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B超和彩色多普勒检查,术后进行病理对照。 方法 B超为Aloka-630,Aloka-1400,3.5MHz探头,彩色多普勒为HP Image point,2.5~5.0MHz变频探头,具  相似文献   
12.
魏玲  钟井松  薛雷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75-2476
目的探讨64排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2月1日-2010年5月1日于我院行常规CT扫描且发现有肺结节患者35例,保持扫描其它参数不变,分别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观察比较不同剂量扫描患者显现肺结节的数目、形状、内部特征以及边缘特点。结果本组35例采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检出肺结节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大小结节检出数目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间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发现分叶征、毛刺征、钙化、空洞、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各种肺结节征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肺结节定性诊断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既最大程度的降低人们接受射线剂量,同时具有准确检出肺结节的诊断优势,有望成为吸烟或慢性肺疾病的高危人群以及肺内结节普查的理想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魏玲  赵海剑  薛雷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12):1974-1976
目的探讨64排CT低张充气仿真内窥镜对结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38例,术前均经结肠镜活检证实,行64排CT低张充气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检查,采用TNM分期法,将CT分期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本组38例病例全部检出T分期,敏感度为100%,阳性诊断准确度为92.1%(35/38),手术病理证实本组伴淋巴结转移有26例,N分期阳性敏感度为80.8%(21/26),N分期阳性诊断准确度73.1%(19/26)。手术病理和CT的T分期和N分期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592,2.073,P0.05),一致性较好。本组38例病例中CT检出发现5例肝脏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对评估结直肠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结直肠癌术前检查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薛雷 《亚太传统医药》2013,(10):157-158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脑外伤后头晕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注射30mL的参麦注射液,对照组注射20mL的复方丹参注射液,以5~7天作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5.8%,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参麦注射液在治疗脑外伤后头晕的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中广泛采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颅面分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0月~2000年10月间诊治的颅面分离患者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外科治疗方法。结果 28例病人中21例为外伤性颅面分离,8例为非外伤性颅面分离。外伤有眼眶并发症者37例次,颅内并发症者29例次,其中脑脊液鼻漏占42.9%。外伤骨折复位固定术式为经面部创口进路者9例,经面中部掀翻进路4例,颅面联合进路4例,多切口骨膜下隧道贯通进路4例。非外伤性颅面分离者均在切除颅底沟通瘸时一期进行了颅面骨的固定与颅面分离的修复。结论 颅面分离是颅面外科一种特殊类型疾病,采用适宜的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将湿化液滴入雾化杯内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断向雾化杯内加入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的方法。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护理工时、湿化费用、痰液黏稠度、温湿度、发生肺不张例数与好转天数情况。结果:在气道湿化护理工时、痰液黏稠度、相对湿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微调式精密过滤输液器持续雾化湿化效果好,可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湿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过程中运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阻断颈内静脉对减少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PICC穿刺的136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住院的6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PICC穿刺过程中颈内静脉阻断采用常规方法;观察组采用了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导管初次异位情况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病例,对照组中有6例(8.8%)发生导管误入颈内静脉,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1例(1.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采用改良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避免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环氧化酶-2(COX-2)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2005—2007年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病理科皮肤血管瘤标本30例及同期的血管畸形标本26例(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其中VEGF和COX-2的表达。结果    VEGF在血管瘤标本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而在血管畸形标本中阳性率为 46.15%,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OX-2在血管瘤标本中阳性率为93.33%,在血管畸形标本中的阳性率为42.3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VEGF和COX-2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促进血管瘤增殖;在血管畸形的血管内皮细胞中低表达。其表达情况为临床治疗血管瘤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薛雷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162-162,16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术后便秘的影响。方法:分析68例术后早期进行便秘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老年患者术后便秘有效。结论:早期对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预防便秘发生,预防术后并发症,增进患者食欲,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皮素在颅脑损伤时伤情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15例重型和16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24小时内、1周及2周血浆内皮素含量变化.结果 颅脑损伤24小时内两组病人血浆内皮素均明显升高,且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1),伤后1周下降,但重型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2周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临床上可将血浆内皮素作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一项生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