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万古霉素与血卟啉单甲醚对金葡菌作用的AFM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万古霉素(VM)和血卟啉单甲醚(HMME)对金葡菌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抗菌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VM和HMME作用于金葡菌,平板菌落计数细菌失活率,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抗菌药作用前后细菌形态结构的变化.结果 随着VM浓度的增加,金葡菌失活率增加,细胞高度和表面粗糙度(Ra)增加.当浓度增至20 μg/ml,失活率达90%以上,高度和Ra下降,表面出现贯穿整个菌体的裂纹.而金葡萄与HMME孵育光照,随着HMME浓度增大,细菌失活率增大,HMME增至50 μg/ml时,失活率达到99%以上,AFM成像显示细胞壁完全破裂.结论 两种抗菌药对金葡菌的杀伤位点都是破坏细菌的表面结构.AFM为药物对细菌的敏感性及作用机制的探究提供了形貌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2.
马丽娜  宋兵  金花  蔡继业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8):1127-1130
研究华蟾素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内钙离子和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原子力显微镜(AFM)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从形态学上研究华蟾素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作用;分别用DiBAC4(3)及Fluo-3/AM对MDA-MB-231细胞进行细胞膜电位和钙离子的荧光染色,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0、6.25、12.5、25、37.5、50 μg·mL-1)华蟾素对细胞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变化。结果: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到华蟾素作用后,MDA-MB-231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细胞表面粗糙度增加,从形态学上研究华蟾素的促凋亡作用。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华蟾素作用细胞后,细胞膜电位发生去极化,并且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结论:华蟾素作用于MDA-MB-231细胞,使得细胞发生去极化,从而激活了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的开放,Ca2+是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重要的第二信使,进而介导了MDA-MB-231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3.
阐述干细胞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替代治疗方法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但如何提高干细胞治疗的安全问题,如何选择高效分化的祖细胞并将其分化成真正有功能的B细胞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人类不同来源的CD+34细胞形态。方法 MiniMACS系统纯化来源于健康人和高表达CD34抗原白血病(M2b)患者骨髓及健康人和完全缓解期白血病(M3)患者外周血的CD+34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化前后CD+34细胞比例,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结果 原子力显微镜可观察细胞内部结构但不能区分来自健康人和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可将细胞整体模拟成像,细胞表面观测到许多凹陷及颗粒状突起。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的表面粗糙度和颗粒平均高度均高于其他组的CD+34细胞。结论 原子力显微镜可观测细胞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未发现健康人CD+34细胞与CD+34白血病细胞内部结构存在差异,但M2b型白血病性CD+34细胞在细胞表面粗糙度和颗粒平均高度方面显著高于其他来源的CD+34细胞。  相似文献   
65.
表面活性剂引起的血红蛋白构象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探讨环境中存在的表面活性剂对人类健康的隐患。方法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原子力显微镜,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血红蛋白的光谱性质、电化学行为及直观形貌拓扑图进行表征。结果采用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电化学行为和原子力显微镜都可以观察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影响明显。结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引起血红蛋白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66.
肝细胞在胚胎干细胞分化系统中的获得及其分化率测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细胞在胚胎干细胞(ES cells)分化系统中的分化及其分化率的测定,为肝细胞移植及肝脏组织工程学提供新的肝细胞来源。方法 选用BALB/c小鼠ES细胞进行分化状态的培养,在ES细胞培养系统中对肝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甲胎蛋白(AFP)和白蛋白(ALB)利用双标免疫荧光法进行检测,观察它们表达的时间规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肝细胞的相对计数,从而得到肝细胞的分化率。结果 AFP最早在分化第7天表达,ALB最早在分化第13天表达,两者随分化时间的增长而表达增强;肝细胞分化率在第13天为5.5%,在分化第21天达到10.4%。结论 肝细胞在ES细胞分化系统中出现并随分化时间延长而分化率增加,ES细胞有望成为肝细胞移植以及肝脏组织工程学中的新型肝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7.
68.
背景:在胚胎期,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对于肝组织的形成有决定作用.目的:将上皮型钙粘蛋白基因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观察其对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变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2/2008-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BALB/c系孕13 d小鼠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BAL8/c系小鼠胚胎干细胞由中山大学眼科中心黄冰教授建系和保存.含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1由中山大学医学院吕志跃博士惠赠.方法:取BALB/c小鼠新鲜肝脏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以合成的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片段,将其和pEGFP-N1双酶切后连接构建pEGFP-上皮型钙粘蛋白,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并进行体外分化.主要观察指标: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上皮型钙粘蛋白在分化系统中的动态表达,同时观察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的变化.结果:基因转染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后1-17 d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而普通胚胎干细胞分化后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则逐渐降低.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的分化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在19 d时仍能保持致密的细胞连接和多层生长状态,普通胚胎干细胞则由拟胚体结构逐渐分化为松散的细胞群落.结论:稳定表达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后,细胞间黏附能力明显增强,并保持多层细胞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69.
超激光联合局部注射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超激光照射、颞颌关节局部注射治疗及两者联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TMJDS)疗效并进行对比观察.方法 72例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3组,颞颌关节局部注射治疗组(TI组):采用颞颌关节局部注射治疗;超激光组(SL组):采用超激光照射治疗;超激光 颞颌关节局部注射治疗组(SL TI组):在颞颌关节局部注射阻滞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激光照射治疗.以颞颌关节区疼痛程度、压痛、弹响、运动异常情况及1年后复发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SL TI组、SL组和TI组显效率分别为83%、62%和58%,SL TI组与TI组和SL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I组、SL组与SL TI组复发率分别为38%、13%和8%,SL TI组、SL组和TI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激光联合颞颌关节局部注射治疗可明显提高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显效率,降低其复发率,是一种短程、高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70.
Summary: Oval cells have a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a variety of cell lineages including hepatocytes and biliary epithelia. Several models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ctivate the oval cells by incorporating a variety of toxins and carcinogens, alone or combined with surgical treatment. Those models are obviously not suitable for the study on human hepatic oval cell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new and efficient model to study the human hepatic oval cells. In this study, the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were used to induce differentiation of mouse embryonic stem(ES) cells into hepatic oval cells. We first confirmed that hepatic oval cells derived from ES cells, which are bipotential, do exist during the course of mouse ES cells' differentiation into hepatic parenchymal cells. RT-PCR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 The ratio of Sca-1+/CD34+ cells sorted by FACS in the induction group was increased from day 4 and reached the maximum on the day 8, whereas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The differentiation ratio of Sca-1+/CD34+ cells in the indu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bout 92.48% of the sorted Sca-1+/CD34+ cells on the day 8 were A6 positive. Highly purified A6+/Sca-1+/CD34+ hepatic oval cells derived from ES cells could be obtained by FACS. The differentiation ratio of hepatic oval cells in the induction group(up to 4.4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hepatic oval cells could b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HGF and EGF. The study also examined the ultrastructures of ES-derived hepatic oval cells' membrane surface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e ES-derived hepatic oval cells cultured and sorted by our protocols may be available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