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3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9篇 |
口腔科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86篇 |
内科学 | 59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1篇 |
外科学 | 29篇 |
综合类 | 104篇 |
预防医学 | 4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1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15篇 |
肿瘤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61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27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3.
目的 探讨基于口腔菌群16S核糖体RNA (rRNA)数据的龋病菌群分析与诊断模型的构建及优化。方法检索NCBI、MG-RAST、EMBL-EBI、QIITA等微生物组公开数据库,收集全球范围内人类口腔微生物组的相关研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组数据。通过口腔微生物组搜索引擎(MSE)将龋病测试数据集中的样本(1 703例)与健康样本(20 540例)进行比对,得到微生物组新颖指数(MNS)并基于该指数构建龋病诊断模型。最后使用非参数多元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宿主因素对口腔菌群MNS的影响大小,通过控制相关因素优化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效果。结果 1)相比于健康样本,龋病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降低且菌群结构变异增大;2) ROC曲线对龋病测试数据集进行评估,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3)分析表明龋病状态、国家、年龄、龋失补指数(DMFT)及取样位点这5类宿主因素对微生物组MNS有显著影响(P=0.001);4)控制相关宿主因素后的优化诊断模型在中国儿童高龋、中龋、低龋以及混合牙菌斑样本数据集AUC达到0.87、0.74、0.74和0.75。结论 基于口腔菌群龋病...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肝动脉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与超声造影早期联合检查肝转移灶的价值.方法 收集655例非肝恶性肿瘤且术前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肝转移性灶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同时行肝动脉多普勒血流灌注指数(DPI)检测,肝动脉DPI升高者再顺序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及增强CT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或随访证实.结果 655例患者中肝动脉DPI未升高562例,随访6个月内发现肝转移灶19例,肝动脉DPI预测肝转移的阴性预测值96.6%(543/562).肝动脉DPI升高(DPI>30%)93例,6个月内共检出有肝转移者75例,肝动脉DPI预测肝转移的阳性预测值80.6%(75/93).93例肝动脉DPI升高的患者,超声造影检出肝转移者75例,转移灶132枚,增强CT检出肝转移者60例,转移灶94枚,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常规超声检查、肝动脉DPI检测及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超声对肝转移灶的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及幼年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JMML)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对3例CMML及2例JMML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参数分析.结果表明,造血干细胞在5例患者中均成功植入,除1例JMML死于移植后并发症外,余4例至今无病生存.移植前疾病负荷、染色体核型及Ⅱ-Ⅳ度aGVHD的发生均对CMML的复发率或无病生存率有相关的影响;低剂量预处理方案优于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而HLA的相合度及干细胞的来源均不影响总的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在JMML患者中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移植失败率明显高于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前脾脏的大小及是否行脾切除或者脾区照射对移植结果无影响,而移植年龄、GVHD的发生及HbF的水平对移植复发率均有重要意义.结论:异基因骨髓造血干细胞是治疗CMML及JMML的有效方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消痤汤联合美满霉素治疗痤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满霉素治疗,中药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消痤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联合组治疗6周后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联合组治疗6周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DQOL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痤汤联合美满霉素治疗痤疮,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 分析研究一名献血者ABO血型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用血清学方法检测ABO和H抗原,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检测其基因型,再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 该献血员血清学检测为AB亚型,PCR结果为A2/Bw12,直接测序结果为A205/Bw12。结论 该献血员血型是一例比较罕见的AB双侧亚型。为保障输血安全,在该献血员不含抗体的情况下,其血液可以输注给配血相合的AB型患者。 相似文献
40.
王玥石子旸施晴王硕张慕晨沈容赫洋裘惠玲易红梅董磊王黎程澍许彭鹏赵维莅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3,(4):321-327
目的探讨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8例睾丸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8例睾丸DLBCL中,原发睾丸DLBCL患者45例(66.2%),继发睾丸DLBCL患者23例(33.8%)。继发睾丸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1)、LDH升高(P<0.001)、ECOG评分≥2分(P=0.005)、IPI评分3~5分(P<0.001)的比例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2例(91%)患者接受以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为基础的治疗,54例(79%)患者在化疗前接受睾丸切除术。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16.5%对68.1%,P<0.001)及预期5年总生存(OS)率(63.4%对74.9%,P=0.008)低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完全缓解率(57%对91%,P=0.003)也低于原发患者。ECOG评分≥2分(PFS:P=0.018;OS: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FS:P<0.001;OS:P=0.018)、LDH升高(PFS:P=0.015;OS:P=0.006)、多结外受累(PFS:P<0.001;OS:P=0.013)是睾丸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20例睾丸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突变频率≥20%的突变基因为PIM1(12例,60%)、MYD88(11例,55%)、CD79B(9例,45%)、CREBBP(5例,25%)、KMT2D(5例,25%)、ATM(4例,20%)、BTG2(4例,20%),继发睾丸DLBCL患者KMT2D突变发生率高于原发睾丸DLBCL患者(66.7%对7.1%,P=0.014),且与睾丸DLBCL患者较低的5年PFS率相关(P=0.019)。结论继发睾丸DLBCL患者的PFS和OS较原发睾丸DLBCL患者更差。ECOG评分≥2分、Ann Arbor分期Ⅲ~Ⅳ期、LDH升高和多结外受累为睾丸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IM1、MYD88、CD79B、CREBBP、KMT2D、ATM、BTG2是睾丸DLBCL中常见的突变,KMT2D突变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