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0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T仿真内镜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仿真内镜(CTvirtualendoscopy;CTVE)集内镜表现和横断面容积扫描图像于一体,不仅可以显示空腔器官的内表面也可以同时显示管壁及管壁外的情况,以及该器官的立体形态。自1994年Vining等〔1〕首次报道CT仿真内镜技术以来,国内...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骨去金属伪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腰椎CT平扫且资料完整的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高剂量组,每组32例。对腰椎金属内固定区进行扫描,常规组和高剂量组的管电压分别为120 kVp和140 kVp。记录每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对2组图像均行迭代技术重建,常规组另行骨去金属伪影(O-MAR)技术重建。分别对常规组、常规组O-MAR重建及高剂量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常规组O-MAR重建、高剂量组与常规组图像的骨结构清晰度、诊断信心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常规组、高剂量组椎弓根钉层面图像比较,常规组O-MAR重建的椎管和邻近肌肉的平均CT值标准差(MSD)较高(P均<0.05),邻近肌肉的平均CT值(MCT)较低(P均<0.05)。与常规组无椎弓根钉层面图像比较,高剂量组椎管MSD较低(P<0.05)。与常规组和高剂量组比较,常规组O-MAR重建后低密度伪影容积较低(P均<0.05),高密度伪影容积较高(P均<0.05)。结论 O-MAR可在不增加患者辐射剂量的条件下,提高骨结构清晰度,增加诊断信心,明显减少低密度伪影。  相似文献   
93.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影像学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至2004年的3例经手术治疗患者,全部行心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2例行MRA检查。结果心血管造影(逆行主动脉造影2例,选择性右冠状动脉造影1例)均显示良好,并明确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1例明确诊断,2例误诊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MRA1例显示良好,另1例未能清晰显示。结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罕见,心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但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有用的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4.
CT仿真内窥镜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窥镜 (CTvirtualendoscopy,CTVE)对主动脉病变的显示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47例主动脉病变进行CTVE成像 ,5 8例并行DSA检查 ,37例经手术证实。结果(1) 147例主动脉中 ,139例获得了满意的CTVE图像。 (2 )CTVE良好地显示了血管内腔内壁 ,夹层动脉的内膜瓣 ,假性动脉瘤的破口。结论 CTVE集内镜与CT血管成像 (CTA)的优点于一身 ,可以明确诊断各种动脉疾病 ,帮助和指导手术 ,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采用螺旋CT评估,26例单用螺旋CT评估,5例加做MR血管造影(MRA),判断裂口位置、夹层真假腔、夹层范围。结果 螺旋CT显示近端裂口的敏感性为100%,夹层动脉瘤真假腔的识别率为100%;近端裂口位置与术中DSA所见相符合者29例,准确性为93.54%,2例与DSA不符合者,未影响手术方案以及移植物的选择。夹层范围识别的准确性为100%,基于CT结果选择移植物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CT增强像适合裂口的评判、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他多种方式的重建有利于整体解剖形态、夹层范围的观察。模拟内窥镜成像对裂口观察有较大帮助。螺旋CT在腔内隔绝术的术前评估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在椎-基底动脉成像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99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CPR技术后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椎-基底动脉减影图像显示椎-基底动脉优于CPR图像(P<0.01).减影CT血管图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96.6%、96.4%、96.2%、96.6%. 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较常规后处理方法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更准确.  相似文献   
9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性疾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6例以冠心病入院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采用Somatom Volume Zoom (4-detector-row, Siemens, Germany)进行扫描,并对冠状动脉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进行了重建和诊断,其结果与金标准结果相对照,分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层螺旋CT所显示的1 512支冠状动脉中冠状动脉狭窄160支,正确诊断139支,漏诊21支,误诊9支,敏感性87%,特异性98%,假阳性率2%,假阴性率13%.其中,对左前降支发生的病变敏感最高,达到9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并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前的常规检查手段.但由于运动伪影的影响其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左心耳血栓、肺静脉的解剖与变异、左心耳的形态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的毗邻关系.其中有37例患者同时进行了经食管超声检查(TEE).结果 50例房颤患者均获得可用于诊断的图像.在37例TEE检查的病例中64层螺旋CT检出左心耳血栓8例,正常29例,有33例与TEE相符合.50例中41例肺静脉为4支,占82%,9例检出肺静脉变异,占18%;左上肺静脉(LSPV)最大径为(2.28±0.29) cm, 开口的角度为32.06°±9.84°,左下肺静脉(LIPV) 最大径为(1.73±0.28) cm, 开口的角度为13.33°±9.55°,右上肺静脉(RSPV)最大径为(2.03±0.42) cm,开口的角度为28.36°±10.03°,右下肺静脉(RIPV) 最大径为(1.88±0.37) cm,开口的角度为14.34°±8.22°.同测肺静脉之间距离变异较大,左侧平均为(0.73±0.34) cm,右侧平均为(0.76±0.38) cm.50例患者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为0.12~1.41 cm不等,平均距离为(0.67±0.21) cm, 左心耳开口与左上肺静脉开口处于同一水平者44例,略高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4例,略低于左上肺静脉开口者2例.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能准确检出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准确反映肺静脉与左心耳的解剖及变异以及左心耳开口与左肺静脉开口间的关系,对射频消融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中,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并随访确诊肺栓塞24例,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出24例累及152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左、右肺动脉主干4处,肺叶动脉52处,肺段动脉82处,亚肺段动脉14处。152处病变中偏心性充盈缺损为58处,中心性充盈缺损为49处,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为21处,附壁血栓型为24处。漏诊0例,误诊0例,诊断准确率达到100%。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全面地显示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时、准确、无创,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有望成为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0.
CT灌注成像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MS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并进行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后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N PLUS 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1 s/周),分别测量淋巴结转移瘤患者40例、淋巴瘤22例,正常对照组50例,测定淋巴结病变和相应层面肌肉的血流量(BF).淋巴结转移瘤组中20例病人于治疗后复查CT灌注值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0例转移淋巴结BF平均值为(49.55±16.45)ml/(min·100ml),22例淋巴瘤BF值为(70.97±17.56)ml/(min·100 ml),肌肉BF值为(19.98±7.52)ml/(min·100ml),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瘤BF值为(15.58±4.57)ml/(min·100ml).转移淋巴结、淋巴瘤血流量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血流量高于转移性淋巴结(P<0.05);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后血流量(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评价转移性淋巴结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