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9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价值。方法105例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后行MSCTA,采用准直2.5mm,层厚3.0mm,螺距为6,重建方法为容积显示技术、表面遮盖显示、最大密度投影法及多层面重建法。观察分析原始图像及三维重建图像,确定有无内漏、内漏的类型及漏出量。结果 105例中有13例术后出现内漏,发生率为12.4%,其中,8例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5例为主动脉夹层术后;Ⅰ型内漏8例,Ⅱ型2例,Ⅲ型3例。结论 MSCTA有利于腔内隔绝术后内漏的诊断,应作为腔内隔绝术后诊断内漏等并发症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2.
53.
多层螺旋CT对颈部恶性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使用多层螺旋CT(MSCT)的体部灌注软件, 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 Volume Zoom 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每圈1s), 5mm层厚, 4层,120kV, 60mA;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40ml(碘浓度300mg/ml), 流速4ml/s, 延迟5s, 数据采集40s.在工作站MV300, 用Siemens Perfusion CT/VAIIA软件进行后处理(去卷积算法), 分别测量40例淋巴结转移瘤和22例淋巴瘤患者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 对照组选择50例正常体检者,测定其颈部或体部肌肉血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淋巴转移瘤BF平均值为(0.50±0.16)ml/(min·ml), 22例淋巴瘤BF值为(0.71±0.18)ml/(min·ml), 肌肉BF值为(0.20±0.09)ml/(min·ml), 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瘤BF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BF高于淋巴结转移瘤(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恶性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4.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扫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3,自引:4,他引:9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包括40例无明显心脏疾患的志愿者,25例冠心病患者,2例经皮冠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术后5个月和1例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coronary angiography,MSSCTCA)并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其中25例冠心病患者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此为金标准,比较MSSCTC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未作冠状动脉造影的,只是用于评价多层螺旋CT对冠脉各支的显示能力,如显示哪几支、显示长度,示涉及有否冠状动脉疾患的显示)。结果:MSSCTCA对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清晰,显示率可达90%以上;对冠状动脉狭窄检出率为87.5%。结论:MSSCTCA可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患的筛选手段及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5.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 5例脾动脉瘤 ,均经DSA证实。其中 4例为腹部常规扫描模式所发现 ,1例行血管成像检查 ,扫描参数与常规扫描模式参数相同。血管三维成像方法为SSD ,MIP及容积显示技术 (VRT)。结果 应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模式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即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 ,VRT成像较SSD、MIP能较好地显示脾动脉瘤的特征。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脾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VR技术成像优于SSD及MIP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合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对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2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并对原始CT图像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22例患者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7例,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瘘1例,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瘘合并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瘘1例;22例中伴动脉瘤形成16例(72.7%),17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伴动脉瘤形成12例(70.6%)。结论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能直观、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不同参数设置对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需要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的患者40例,分别行上腹部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延迟期采用低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s。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射(FBP)重建和IMR技术重建,IMR采用不同参数,以获得不同水平(Level 1~3)的常规和软组织重建图像,分别记为R1、R2、R3亚组和S1、S2、S3亚组。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比较,主观评价包括低对比分辨率(LCD)、图像失真(ID)和诊断信心(DC)评分,客观评价包括肝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不同参数组图像的LCD、ID和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参数组图像间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除S1与R2亚组、S2与R3亚组3项指标(P均>0.05)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全迭代重建IMR技术可提高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的图像质量,推荐参数为软组织重建、Level 1或常规重建、Level 2。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低剂量下全模型迭代重建(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技术在肝脏体积测定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受检者的常规剂量肝脏增强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门静脉期图像采用滤波反投影(filter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并...  相似文献   
59.
冠状动脉(冠脉)钙化积分是心血管事件(包括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早期准确进行冠脉钙化评估是避免相关风险进一步增加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将机器学习与冠脉钙化评估更好地结合并深入地应用到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与热点.本文将从常用的机器学习技术、冠脉钙化常用的计算机体层成像(CT)扫描方...  相似文献   
60.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 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 min vs 11.01±1.89 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 vs 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