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内科学 | 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26篇 |
综合类 | 30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DNA甲基化是基因组一个主要遗传外修饰方式,它能够调控基因表达.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有DNA甲基化的异常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中DNA甲基化模式的紊乱表现为基因组广泛低甲基化和某些CpG岛的异常高甲基化共存.DNA甲基化的改变及其所引起的基因表达异常可能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衰老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DNA甲基化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改变,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8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术前行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诊断均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或单纯膀胱肿瘤切除术,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均给予正规膀胱灌注化疗1~2年,定期复查膀胱镜,平均随访4年,均无复发或发生膀胱恶性肿瘤。结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罕见的泌尿系良性肿瘤。确诊依靠仔细的术后病理检查。与膀胱移行细胞癌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手术可治愈,复发率低,预后佳,如能明确诊断,术后频繁、长期的随访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73.
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与临床转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住院病人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析临床营养支持对病人营养状况和临床转归的影响. 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首次住院病人526例,应用NRS 2002对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分析营养风险发生率,并跟踪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比较营养支持对病人的营养状况、住院时间和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526例恶性肿瘤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6.58%,且年龄越大,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P =0.002).NRS 2002≥3分的245例病人中,营养支持率仅59.6%,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应用比例为8.7:1.给予营养支持的病人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无营养支持组(P =0.033),平均住院时间亦短于无营养支持组(P =0.041). 结论:恶性肿瘤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逐步提高肿瘤治疗中营养支持特别是肠内营养的应用率,以改善病人的临床转归,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 探讨褐藻素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褐藻素对DU145细胞增殖的影响。将对数增殖期DU145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培养)、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ap1)shRNA组(转染Keap1 shRNA)、Keap1 shNC组(转染Keap1 shNC)、褐藻素组(40μmol/L褐藻素)和褐藻素+Keap1 shRNA组(转染Keap1 shRNA后+40μmol/L褐藻素),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OS)水平;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RT-qPCR检测细胞中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Keap1、Nrf2、HO-1、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 褐藻素可抑制DU145细胞增殖。在敲降Keap1表达诱导的氧化应激中,褐藻素可降低ROS水平,减少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活力,... 相似文献
76.
目的 研究甜菜碱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并对其抗炎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7周龄ApoE基因缺陷小鼠(品系C57BL/6J)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和3个甜菜碱组,同龄同品系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喂饲AIN-93G基础饲料.3个甜菜碱组分别加入1%、2%、4%甜菜碱.于0、7、14周时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血脂水平以及主动脉TNF-α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于14周时测定主动脉窦脂质斑块占管腔面积百分比.结果 2%、4%甜菜碱组主动脉窦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1.43±2.65)%和(12.09 ±3.07)%,与模犁组(19.31±5.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17和3.010,P值均小于0.01);3个甜菜碱组血清TNF-α分别为(56.33±3.86)、(63.04±4.67)、(65.52±3.97)pg/m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79.40 ±4.68)pg/ml(t值分别为9.270、6.571、5.576,P值均小于0.001).结论 甜菜碱口J能通过抗炎作用而抑制ApoE基因缺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7.
78.
79.
“脱肛者,肛门脱出也……”《神农本草经》正式将本病命名“脱肛”。中医对脱肛病因病机的认识:“久病则伤气,下多则亡阳”,是气血皆亏矣。年老皆气血两亏,脏腑虚损,或劳倦,房事过度,久病体弱,以致气血不足,中气下陷,不能固摄所致;小儿脱肛多因久病体弱营养不良,久泻下痢,气血未旺而致,多为黏膜脱垂。西医则按脱垂程度分为3期:Ⅰ期是肛管或直肠黏膜向下移位,只是直肠黏膜下垂。Ⅱ期是直肠各层向下移位,或直肠黏膜有套叠。Ⅲ期是乙状结肠呈螺旋状套叠,脱出肛门外较长,需用手法复位,伴有肛管松弛,黏液增多,常伴肛门功能不良。临床上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患者156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翁沥通胶囊联合多沙唑嗪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NIH)前列腺炎的诊断标准的患者180例,分别进行治疗6周,治疗组90例采用翁沥通胶囊加多沙唑嗪联合用药,对照组90例采用多沙唑嗪单药治疗。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CPSI)评分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62例(68.9%),有效24例(26.7%),无效4例(4.4%),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50例(55.6%),有效25例(27.8%),无效15例(16.7%),总有效率8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翁沥通胶囊联合多沙唑嗪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较单纯使用多沙唑嗪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