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体外对人脐血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并揭示其作用机制。方法:获取单核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因子组、桂枝茯苓丸组和桂枝茯苓丸+细胞因子组)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观察各组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变化、表面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各组单核细胞体外培养均可诱导为树突状细胞;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蛋白随树突状细胞成熟表达增强,尤以桂枝茯苓丸+细胞因子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多、表达强(P 0. 05),形态学特征更为明显,诱导T细胞的增殖能力强(P 0. 05)。结论:桂枝茯苓丸可促进人脐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增强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活性,并与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神经元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当归补血汤(高、中、低剂量)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缺陷、从股静脉注入伊文斯蓝溶液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用Nissl染色法观察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当归补血汤治疗组各剂量均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P<0.05)、减少脑组织中伊文斯蓝含量(P<0.05)、增加大脑皮质神经元数量(P<0.05),并以中剂量组效果最好。结论:当归补血汤对缺血再灌注引发的大脑皮质神经元死亡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洛美沙星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洛美沙星不良反应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洛美沙星不良反应51例,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统总结分析。结果从2007~2010年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3%,3.31%,4.17%,5.91%,其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男性和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9.0%(25/51)和51.0%(2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发病年龄来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过敏反应39.2%、神经系统19.6%、消化系统17.6%、心血管系统7.8%、颅内高压7.8%、刺激反应3.9%、血糖异常3.9%。结论临床中应用洛美沙星前应完善基础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和过敏史,根据病原菌的性质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全方位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致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研究,总结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到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鼻咽癌患者放疗致口腔黏膜患者,随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全方位护理方法进行口腔修复,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口腔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不良反应情况都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口腔黏膜状况上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对鼻咽癌患者放疗致口腔黏膜反应的效果较好,治疗时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较少,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