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4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 研究功能性便秘儿童的肛门直肠动力学特点,并分析儿童便秘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便秘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消化道测压仪测量功能性便秘儿童(便秘组)(60例,年龄4~14岁)及排便习惯正常儿童(对照组)(50例,年龄4~13岁)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对便秘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对便秘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便秘组和对照组的直肠及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而便秘组的肛管最大缩榨压、最大耐受容量阈值、模拟排便时肛管括约肌压力均大于对照组(t=2.357、1.475、2.318,P均<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挑食偏食、饮食摄入不足、饮食结构不当、活动量小、饮水少、精神心理因素、生活习惯不规律、遗传因素、肥胖、肠道菌群失调等10种因素为最具可能性的危害因素,其OR值均>1。 【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危险因素入手,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年发病率约1/10万,高发年龄在30~60岁之间,在性别及种族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AC以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舒张功能减低、食管蠕动缺失及食管下段扩张为特点,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吞咽困难、胸痛、反流及体重减轻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诊断依赖临床表现及食管测压、内镜、上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易与反流性食管炎等其他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相混淆。目前国内部分学者倾向于将超声内镜应用于AC的诊断及辅助治疗。由于AC病因尚未明确,国内外研究表明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治愈该病,治疗多以缓解临床表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分为非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及手术治疗。非内镜下治疗包括硝酸酯类制剂及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不肯定;内镜下治疗包括内镜下肉毒杆菌注射、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以及内镜下支架植入术等,短期症状改善明显,但治疗后复发率极高;手术治疗长期疗效较为肯定,但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概率较高。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是一种通过隧道内镜技术进行肌切开治疗AC的内镜微创新技术,具有短期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较低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治疗AC的常规手段。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AC的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短期及长期疗效、治疗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及分析,并对目前首选的几种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比较。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观察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10d四联疗法作为二线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替硝唑四联疗法进行比较.方法 120例经奥美拉唑或铋剂为基础的标准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失败的Hp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替硝唑,均为2次/d,疗程10d.治疗结束4周时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根除情况.结果 两组各失访l例,治疗组因药物不良反应退出1例.根据意向处理(ITT)分析和试验方案(PP)分析,治疗组的Hp根除率分别为78.33%(47/60)、81.03%(47/58),对照组分别为61.67%(37/60)、62.71%(37/59),治疗组较对照组根除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0.34%(12/59),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6.95%(1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10d四联疗法作为二线方案,其Hp根除率高、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4.
合理用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ylori简称Hp)的发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20余年的历史。由于Hp的发现大大推动了胃肠病学乃至医学的发展,Hp的发现者Marshall和Warren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事实上在Hp被发现前已有不少学者报告在胃黏膜组织上看到细菌,我国学者也有用抗菌药物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PUD)的报告,但没有深入研究。有关Hp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包括Hp的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Hp诊治等的研究。鉴于Hp根治的重要性及Hp耐药性的逐年增加,本文就如何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作如下几方面的评述。1 H·pylori的感染现状M…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结肠镜诊治过程中出现急性消化道穿孔的原因、诊断及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8例结肠镜检查致消化道穿孔病例资料。结果结肠镜并发结肠穿孔8例,诊断性肠穿孔4例,其中1例为无痛肠镜检查后穿孔,治疗性穿孔4例。当前,并发结肠穿孔主要为治疗性肠穿孔,穿孔主要位于乙状结肠及其移行区。结论结肠镜诊疗中并发肠穿孔的比例并不高,治疗取决于患者的临床状况及有无基础的肠道疾病,肠穿孔并发感染或有肠道基础疾病时,行手术治疗(开腹或腹腔镜);穿孔较小或患者一般状况好时可行内镜下治疗(金属夹)及保守治疗(禁食水加抗生素)。  相似文献   
96.
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方法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息肉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局部隆起性病变,可发生于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等各个部位。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各种高清晰内镜的问世,并随着人们对内镜检查观念的改变,接受内镜检查的人数逐年递增,消化道息肉的检出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息肉的临床意义在于消化道出血及潜在的癌变可能性,目前,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97.
患者男,58岁。间断上腹痛伴腹胀5年,门诊以“胆总管扩张”收住入院。患者5年前因胆结石切除胆囊,术后间断出现上腹痛伴腹胀,疼痛呈钝痛,变换体位无明显缓解,给予止痛药物可缓解,与饮食无明显关系。无发热,小便颜色无明显改变。体检:全身皮肤和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头颅五官正常,心肺未及异常,腹软无压痛,  相似文献   
98.
99.
目的分析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临床资料7例,对临床表现、内镜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或黏膜黑斑,伴有胃和/或肠息肉,分别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病理结果为错构瘤性息肉,PJS以青少年多见,首次发病年龄为14~22岁。结论 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的息肉多发且形态多样,其中结肠息肉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著,需积极的内镜下处理,并且需密切随访和筛查全身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