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2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5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 研究不同波段UVR-B相干作用对视杆细胞损伤的特点.方法 6 w龄albino 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UVR-B辐射光来自于与单色器相连的高压银汞灯,最大的输出能量在300 nm (UVR-B-300 nm) 和 310 nm (UVR-B-310 nm).每只动物暴露1只眼,2组只暴露于UVR-B-300 nm, 剂量: 8 kJ/m~2,时间为70 min;另2组先暴露于UVR-B-300 nm, 剂量4 kJ/m~2,时间35 min;然后同一只眼再暴露于UVR-B-310 nm, 剂量42 kJ/m~2,时间35 min.于暴露后第3、8天,处死动物.分别行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 与其他2组比较,UVR-B-300 nm+310 nm暴露后第8天部分视杆细胞丧失,但同时视杆细胞外节盘膜(ROS)却逐渐恢复(P<0.05).UVR-B-300 nm+310 nm组暴露后第8天与第3天比较,ROS水肿明显减轻,ROS变短;内节盘膜长短和排列恢复;视网膜外核层染色质密度多数恢复,少数发生核固缩;RPE内空泡状吞噬小体已不见.结论 不同波段UVR-B相干作用后,视网膜视杆细胞可能存在恢复机制,但这种损伤修复过程相当缓慢.其机制可能是细胞适应性反应,也可能是慢性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42.
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是一类存在于机体组织的原始细胞,它们能够自我复制和特异性分化,用于维持新陈代谢和创伤修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即可塑性分化.本文总结了ASC可塑性分化现象的理论及可能调控机制,并对国内外利用ASC可塑性分化潜能开展的有关眼表重建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白种人发病率是黄种人的3倍,是黑种人的8倍,无色素性脉络膜黑色素瘤占约1/3[1]。为了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自然病程及治疗方法等,美国于1986年成立了多中心协作眼黑色素瘤研究项目(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 Group,COMS),将黑色素瘤按照直径分为3类:大肿瘤(高度>5mm,基底直径>16mm),中等大小(高度在3~5mm,基底直径10~16mm),小肿瘤(高度<3mm,基底直径<10mm)[2]。在近几十年,研究者进行了大量工作,试图寻求除眼球摘除术外理想的治疗方案,目前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已有新…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以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作为种子细胞,利用胶原涂层作为细胞载体,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的可行性.方法 将兔骨髓细胞悬液分离后,经过传代培养得到稳定的BMSCs,以1×106/ml种植于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中培养3、5、7 d,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和膜形成状态,并进行组织学研究;对照组采用无胶原涂层的6孔培养板培养.结果 培养3 d,细胞长满培养板,并于周边部逐渐形成复层细胞区;培养5 d,复层细胞区面积逐渐增大,周边部开始收缩,并与培养板分离;培养7 d,细胞层与培养皿底部完全分开,形成完整的膜状结构,并具有一定强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7 d的BMSCs按照一定方向排列,HE染色见细胞呈复层生长,状态良好;对照组在培养7 d后见到细胞密度明显增加,但没有形成膜状结构.结论 利用BMSCs和胶原基质可以共同构建复层膜状细胞结构,其细胞排列有序并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可期望用于组织工程角膜的体外构建和角膜病变患者的眼表重建;但构建复合物的生物学功能和活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研究表明,白介素(IL)-17通路和Th17细胞在Behcet病发生中有重要作用[1-3].干扰素(IFN)-α可控制Behcet病活动性炎症,减少复发次数[4-6].但目前有关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为此,我们在体外将IFN-α分别与活动期Behcet病患者的CD4+T细胞共培养,观察了IFN-α对CD4+T细胞和初始T细胞IL-17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IFN-α治疗Behcet病的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和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内科确诊的活动性Behcet病患者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5岁.  相似文献   
46.
例1患者男,44岁.因右眼被铁砂崩伤3个月,眼痛伴视力下降1个月于2011年07月24日入院.眼部检查:视力右眼手动/5 cm,左眼0 8.眼压右眼16 mm Hg,左眼17 mm Hg.右服结膜充血,房水闪辉(+++),瞳孔欠圆药物性散大,晶状体后腔及玻璃体下方可见白色絮团状混浊;眼底隐约见视盘界欠清,色淡红,余视不清(图1).左眼查体未见异常.B超见右眼玻璃体细带状中回声,带上、下点状中回声、球壁略厚.入院后右眼玻璃体腔液真菌涂片阳性,培养阴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与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总结该病变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伴发脉络膜脱离病例12例(13只眼),详细记录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眼部检查情况及治疗经过,随访6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为一次性视网膜解剖复位,1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视力在0.06以上7只眼(54%).结论 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伴发脉络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老年女性及白内障术后眼、玻璃体手术C3F8气体填充联合周边裂孔光凝或冷凝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有利于视网膜复位及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由于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导致了年轻糖尿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有着相对独特的临床表现,应当引起眼科医师的关注。该文就年轻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9.
1999年,苏冠方等克隆出人类四联重复肽包含基因4(TTC4)基因,并于2000年发现该基因在基因组中的结构,共有10个外显子,其mRNA长度为2.1kh。该基因存在于人类染色体1p31。由于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经常于多种恶性肿瘤发生时呈现缺失性改变,极有可能有一个或几个肿瘤抑癌基因存在于此区域。因此,TTC4基因可能为一抑癌基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皮肤光老化的修复作用,为皮肤光老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UVA,UVB紫外线灯同时照射豚鼠,每天2h,连续照射50天,制备皮肤光老化模型;紫外线照射2周后,在豚鼠皮肤照射区,局部多点皮内注射DAPI标记的第3代豚鼠BMSCs 0.8ml(1×105个/ml),每周一次.注射后24h,5天及10天观察豚鼠皮肤变化,同时取照射区的皮肤制备冰冻切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DAPI标记的BMSCs在紫外线照射区皮肤组织内的迁徙及定居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照射时间的延长,未治疗组皮肤光老化症状逐渐加深,出现皱纹,皮肤松弛、修复性增厚,皮屑,色素沉积,皮革样外观;BMSCs治疗组在治疗前出现的症状与未治疗组相同,治疗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未出现色素沉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注射后24h,BMSCs出现在真皮层;注射后5天BMSCs出现在真皮层以及毛囊等组织;注射后10天广泛弥散在皮肤各层,包括角质层.结论BMSCs对皮肤光老化有明显的延缓及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