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31篇
中国医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从养殖动物及周围人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染色体和质粒介导氟喹诺酮耐药机制. 方法 纸片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表型.PCR扩增DNA解旋酶(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IV(parC和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导致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质粒的部分基因(qnr)以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转移酶Ib亚型cr变异体编码基因[aac(6')-I b-or],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接合试验确定aac(6')-I b-cr酶的可转移性以及在氟喹诺酮耐药中的作用. 结果 鸡来源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猪和周围人群来源菌株.在PCR检测的64株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MIC值大于1μg/ml以上的53株均存在gyrA和/或/parC基因上出现两个位点突变和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16μg/ml的菌株parE基因也发生了点突变及相应氨基酸替代.未发现gyrB亚单位有氨基酸替代.鸡来源28株菌和猪来源9株菌中分别有7株(25.O%)和1株(11.1%)携带有aac(6')-I b-cr基因;aac(6')-I b-cr基因可使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乙酰化而降低药物抗菌活性. 结论 gyrA、parC和parE碱基突变导致氨基酸置换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携带aac(6')-I b-cr基因的质粒在细菌氟喹诺酮耐药上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调查2004年北京地区临床收集的耐庆大霉素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的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64株大肠埃希菌对16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其可能含有的7种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进行检测和确证.结果 临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表型较为复杂,与钝化酶基因表达有关.测试菌株中存在aac(3)-Ⅱc、aac(6')-Ⅰ b、ant(2")-Ⅰ a和ant(3")-Ⅰ a 4种耐药基因,aac(3)-Ⅱc和aac(6′)-Ⅰ b是主要的产酶基因.约40%的耐药菌中存在2种或2种以上的钝化酶基因.结论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的耐药机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特别是在缺少阳性对照菌株的情况下,可以保障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临床菌的耐药表型和钝化酶基因关系较为复杂,这可能与耐药菌中尚存在其他耐药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为促进国产滴眼液制剂质量提高,并为未来的研发方向提供思路.方法 结合连续4年专项评价工作的相关结果与相关文献的发现,从应用背景、药典标准、问题讨论等方面对国产滴眼液中常用抑菌剂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与结论 研究发现国产滴眼液中抑菌剂应用逐渐被重视,但目前存在检测标准尚需统一的问题,未来需要开展标准统一的进一步工作. 同时,建议企业在新品研发过程中考虑单剂量包装,降低抑菌剂依赖.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比较分析快速液相色谱法(UFLC)与常规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克林霉素磷酸酯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 UFLC法色谱柱采用Waters C18杂化柱(50mm×4.6mm, 2.5μm),流速1.5ml/min; HPLC法色谱柱采用Apollo C18(250mm×4.6mm, 5μm),流速1.0ml/min.两方法均以0.1mol/L磷酸二氢钾(85%的磷酸调Ph3.5):乙腈:甲醇(700:150:1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结果 在UFLC法中,克林霉索磷酸酯在0.01~1.5mg/ml呈良好线性,r=0.9999;最低检测限为20ng;最低定量限为60ng;精密度RSD为0.41%.与HPLC法相比,该法测定克林霉索磷酸酯含量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但测定有关物质,其专属性、准确性不如HPLC法,杂质检出数目少且部分杂质分离不完全.结论 UFLC法可准确、快速、高效测定克林霉素磷酸酯含量,适合在工作量较大的检测项目如制剂含量、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中应用;但经简单方法转换建立的UFLC方法通常难以胜任对药物复杂体系如有关物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7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测定头孢西酮钠有关物质。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固定相为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以流动相为0.02 mol.L-1磷酸二氢铵缓冲液(用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调pH至5.0)-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278 nm。结果:头孢西酮钠杂质分离良好,检出限0.015μg.mL-1,精密度试验RSD=0.62%。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一次性测定头孢西酮钠中的有关物质。  相似文献   
76.
加替沙星无菌检查方法的建立与标准操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加替沙星原料及制剂无菌检查法及标准操作方法。方法: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验证实验的有关要求,通过接种阳性代表菌株,对薄膜过滤、添加中和剂等去除加替沙星抗菌活性的实验方法和条件进行验证,逐步建立加替沙星原料及制剂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方法。结果:在对加替沙星不同原料及制剂样品适当的处理基础上,采用薄膜过滤法,以0.1%蛋白胨水溶液作为冲洗液,约每滤筒300 mL 的冲洗量,每筒培养基中加入0.1 mol·L~(-1)硫酸锰溶液3 mL 可去除加替沙星对细菌的抑菌作用。结论:加替沙星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适当的样品处理、薄膜过滤法和添加硫酸锰溶液作为重金属络合剂,去除加替沙星抑菌活性,可对解决喹诺酮类抗生素无菌检查问题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7.
离子对凝胶色谱法分离头孢菌素中高分子杂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头孢菌素和反离子HPO_4~(2-)的相互作用,在匍聚糖凝胶Sephadex G-10色谱柱中,对12种不同结构的头孢菌素中的高分子杂质进行了分离。 离子对试剂可以明显改变头孢菌素在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0中的色谱行为,使其Kav值增大,改变幅度和头孢菌素的侧链结构有关。依据实验结果,对反离子HPO_4~(2-)和头孢菌素作用,改变头孢菌素在Sephadex凝胶中色谱行为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首批地红霉素国家标准品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红霉素属国家二类新药 ,为满足地红霉素质量控制之需要 ,我们参照 WHO基准品的建立指导原则 ,定义“1mg地红霉素 (C42 H78N2 O1 4 ) =10 0 0地红霉素单位 (u)”。采用正反高效液相色谱法 ,首先确定地红霉素的化学纯度 ,再根据地红霉素的效价定义 ,确定地红霉素的效价。建立了首批国家地红霉素标准品  相似文献   
79.
离子色谱法测定依替膦酸二钠及其片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离子色谱-抑制电导检测法测定依替膦酸二钠及其片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采用IonPac AS11-HC阴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30 mmol·L-1KOH溶液为淋洗液等度洗脱,抑制电导检测磷酸根、亚磷酸根等有关物质以及依替膦酸二钠的含量。结果:依替膦酸二钠在0.0021~0.1243 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依替膦酸二钠、磷酸和亚磷酸的检出限(S/N=3)分别为0.66 ng、0.36 ng、0.15 ng,片剂的平均回收率为98.0%(RSD=0.5%),各杂质与主成分色谱峰能够完全分离。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可用于依替膦酸二钠及其片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0.
目的:建立测定氢溴酸东莨菪碱绝对含量的核磁共振定量法(简称QNMR)。方法:采用Avance DRX 500型核磁共振谱仪,zg30脉冲序列在恒温25℃下获取1H NMR谱。以对苯二酚为内标,同时测定了氢溴酸东莨菪碱及未知杂质(乙醇)的含量。结果:分别以δ2.63及δ2.82氢溴酸东莨菪碱中的峰及对苯二酚的δ6.63的单峰作为定量峰,含量分别为91.56%与91.50%;分别以δ3.47及δ1.02乙醇中的峰及对苯二酚的δ6.63的单峰作为定量峰,含量分别为3.86%与3.80%。重复性试验的RSD为0.25%(n=5)。结论:采用核磁定量的方法,准确快捷的测定了氢溴酸东莨菪碱的绝对含量,并同时对其中的未知杂质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是对标准物质绝对含量测定的一种良好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