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9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上海市郊区健康人群水痘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了解上海市健康人群中水痘抗体水平,探讨水痘的免疫策略及相关免疫程序,为水痘的控制消除提供基础.方法 采集上海市宝山区及南汇区本市健康人群血样本270份,采用定量ELISA测定水痘IgG抗体,同时调查水痘疫苗的接种史.结果 本次调查健康人群水痘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89.15,平均阳性率为56.54%.8月龄~2岁组GMT和阳性率最低,分别为11.42%、17.28%.随着年龄的上升,GMT、阳性率有上升的趋势(r=0.44,P<0.01),7~8岁年龄组有个很明显的峰值,GMT达205.72,而9~14岁年龄组有个很明显的谷值,GMT为40.31,30~40岁大年龄组GMT最高达356.96,阳性率达100%.各年龄组间抗体水平及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2,P<0.01;X2=79.33,P<0.01).结论 为有效控制水痘传播,建议提升人群对接种水痘疫苗的知晓率,制定合适的免疫接种策略,提高疫苗接种率,在9~14岁抗体低谷人群中增加一剂疫苗的接种.  相似文献   
82.
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麻疹IgG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检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的麻疹IgG抗体水平 ,可分析其发病原因。在 2 0 0 0年对 184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的病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间接法测定了麻疹特异性IgG抗体。结果显示 :在这些病例的发病早期 ,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 90 76 % ,GMT为 1∶10 37 4 7;其中 <8月龄者IgG抗体阳性率和GMT均最低。出疹与采血间隔天数长 ,IgG抗体阳性率和GMT高。相同的采血时间 ,IgG抗体GMT以免疫史不详者最高 ,零剂次免疫者高于 1剂次免疫者。提示未进行麻疹疫苗免疫和麻疹疫苗初免失败是发生麻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评价使用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开展序贯免疫程序在大规模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于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以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IPV)、野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wIPV)和Ⅰ+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OPV)作为研究疫苗,在上海市选择1 917例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分为4组:①sIPV+sIPV+bOPV;②sIPV+wIPV+bOPV;③wIPV+sIPV+bOPV;④wIPV+wIPV+bOPV,采用主动观察的方法观察其在2、3、4月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4组完成3剂基础免疫接种后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9%(946/5 633),各组均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全身和局部反应均以轻度反应为主。常见局部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红和硬结等;全身反应为异常哭闹、嗜睡、腹泻和食欲下降等。接种后30 d内,局部反应率为1.65%(93/5 63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26%(71/5 633)、0.21%(12/5 633)和0.20%(11/5 633);全身反应率为15.14%(853/5 633),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反应率分别为11.33%(638/5 633)、3.18%(179/5 633)和0.64%(36/5 633)。各组间重度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7,P=0.24)。结论 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使用不同毒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开展序贯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多数为轻度的不良反应,所有反应均痊愈。同时或交替使用sIPV和wIPV开展序贯免疫程序对于适龄儿童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对2004-2006年上海市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进行基因特征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提出更好的免疫策略,实现麻疹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用Vero/SLAM细胞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用RT-PCR方法扩增其核蛋白基因C端的部分序列,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以C端456个核苷酸为目的 片段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 2004-2006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148例疑似麻疹病人的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132份血清阳性,148份咽拭子中分离到66株麻疹野病毒,阳性率分别为89.2%和44.6%.病毒分离阳性标本的对应血清麻疹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分离到的66株麻疹野毒株均为H1基因型,除Shanghai04-5为H1b基因亚型外,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所有分离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8%~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8%~100%.所有毒株与中国疫苗株S191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1.2%~93.2%,氨基酸同源性为86.8%~90.1%;与疫苗株Changchun-47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2.5%~93.4%,氨基酸同源性为88.2%~91.4%.结论 引起2004-2006年上海市麻疹暴发、流行的野毒株为HI基因型,并以H1a为绝对优势亚型.上海市2005年和2006年可能都有一个主传播链的存在.  相似文献   
86.
目的 为评估风疹疫苗接种的效果和预测人群风疹流行趋势,对健康人群开展风疹血清学监测.   方法 2005年,对上海市宝山区和南汇区健康人群采集血清714份,用定量ELISA试剂盒测定风疹IgG抗体滴度.   结果 8月龄~2岁儿童的阳性率最低,仅为35.00%;15~19岁青少年的阳性率最高,为92.59%.各年龄组风疹IgG抗体阳性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3.39,P=0.000;F=11.35,P=0.000).    结论   为了预防孕妇感染风疹引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必须采用综合免疫策略,保证适龄儿童的接种率>85%,并尽快将大年龄组或育龄妇女的风疹疫苗接种纳入风疹免疫程序中.  相似文献   
87.
上海市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监测工作和预防策略及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市从 196 3年起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 (OPV) ,1987年报告最后 1例脊灰野病毒病例 ,1990年发现最后 1例外地来沪脊灰野病毒病例 ,1989年起检测健康儿童粪便标本未发现脊灰野病毒 ,可以认为 1987~1989年上海市已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播。 1972~ 1978年对 110名 2~ 12月龄婴儿做前瞻性调查 ,全程免疫后 4年的脊灰中和抗体Ⅰ型、Ⅱ型、Ⅲ型阳性率分别为 10 0 0 %、92 6 %、92 6 % ,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 1∶12 1 0、1∶33 0、1∶2 2 0 ,显示OPV 3次免疫后效果很好。 1983年起建立接种门诊进行常规免疫 ,使免疫程序得以及时实施。对 18月龄~ 2岁儿童进行加强免疫后 ,脊灰中和抗体 3个型抗体阳性率均为 10 0 0 % ,GMT显著增长。从 1986年起 ,全市免疫程序为 2、3、4月龄 3次全程免疫 ;18月龄、4岁加强免疫 ;外来人口 (儿童和大学新生 )补服。 1984~2 0 0 1年全程免疫接种率为 97%~ 99% ,1986~ 2 0 0 1年加强免疫接种率为 95 %~ 99%。 1986~ 1997年 6月龄~ 2 9岁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Ⅰ、Ⅱ、Ⅲ型均阳性率为 92 5~ 96 0 %。全市消灭脊灰的预防策略和措施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为主导 ,辅以对疑似脊灰病例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88.
当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贮存在高于冰箱温度的环境中时易于失效。在热带国家,如果冷链不好,该疫苗的失效速度更快,因而造成不良后果。Sokhey等发现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贮存在22℃和36℃的环境中,三周后疫苗株的感染性分别下降1.5log和3.1log。显然,有必要寻求一些能保留病毒感染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9.
90.
目的了解上海市2017年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为上海市的百日咳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上海市2017年的百日咳监测数据,包括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得的百日咳确诊病例的个案信息以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确诊病例以及监测病例的个案调查资料。 运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7年全市6家监测点医院共报告258例百日咳监测病例。 发病高峰出现在8 — 9月;<18月龄占50.00%,≥20岁占41.47%;男女性别比为1∶1.28;上海市户籍与外地户籍比例为1∶1.29;全市75%的区有病例报告;5月龄至14岁的病例中50%以上的儿童已接种至少3剂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咳后吐、咳时青紫、鸡鸣回声等百日咳典型症状的占比较低,均<30%。 有咳嗽症状的密切接触者中≥20岁成年人占71.88%。 病例的鼻咽拭子PCR检测阳性率为30.50%;血清PT-IgG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1.07%。结论2017年上海市通过建立百日咳监测点医院大幅提高了监测敏感性。 监测病例中百日咳典型症状出现占比较低、有免疫史的占比较高,建议调整百日咳诊断标准中百日咳疑似病例的病例定义,并逐步规范临床医生的诊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