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焦虑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强迫思维(反复持续思考,体验到思维闯入)和/或强迫动作(反复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确认等),有对也可表现为强迫冲动(如反复数数字、反复想用好的想法抵消坏的想法等)[1].  相似文献   
93.
分离性障碍是个体的意识、记忆、身份和环境的感知等本应整合在一起的功能出现解离所发生的各种功能障碍。对分离性障碍的研究已从流行病学调查、童年期创伤经历以及分离障碍的诊断归属等方面,逐渐扩大到影像学和电生理等方面。本文对分离障碍进行形态和功能的影像及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4.
据《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网站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 88%的公众认为这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 70.7%的人表示会献出更多的爱心; 77.9%的人表示与亲人朋友的关系更亲密; 28.5%的人表示要更多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 生与死,健全与残缺,奉献与索取……我们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让思索激荡大脑。  相似文献   
9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传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I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包括闯入性症状、回避症状和激惹性增高三大核心症状群,终生患病率达7%~12%[1].  相似文献   
96.
强迫症的神经病理学及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早已注意到强迫症有素质和遗传倾向:“在能够回答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障碍之前,精神分析却不得不止步,将它留给生物学研究者去探讨。”尽管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还相当年轻,但很多学者的研究发现颇具深远意义,最令人兴奋的是研究表明强迫症症状是受大脑某一区域和一些神经递质调节。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F-36健康评定量表对63名强迫症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进行测评,同时评定HAMD、HAMA、Y-BOCS量表.结果强迫症患者总体健康评分低于正常人群,男女之间无差异,随年龄增大,各维度分数降低(P<0.05).各维度得分除生理功能外,其余均低于中国常模(P<0.05或P<0.01).对总体健康得分贡献大的因素分别为HAMD、YB-SW、HAMA得分(P<0.01、P<0.01和P<0.05).结论强迫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正常人群差,尤其是强迫思维及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家庭社会功能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强迫症的生化、内分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人们最早想到强迫症与神经生化有关,是氯丙咪嗪对强迫症治疗有效,后者是一个较强的五羟色胺能三环类抗抑郁剂。随后大量的药物治疗学、神经生化和药物心理学研究,明确了五羟色胺对于强迫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强迫症与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索上海地区汉族人口中儿茶酚 邻 甲基转移酶 (COMT)基因多态同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技术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PCR RFLP)测定 10 0例强迫症 (OCD)患者和 115例健康对照的基因型。结果 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与健康对照之间显著差异 (P >0 0 5 ) ;OCD患者与健康对照同性别之间COMT基因型与等位基因分布也未见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汉族人群中COMT基因多态性对强迫症的发病可能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在强迫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强迫症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29例强迫症(OCD)、27例正常对照(NC)、20例抑郁障碍对照(DD)和17例焦虑障碍对照者(AD)DST皮质醇含量.结果 OCD患者DST阳性率为24.1%,与各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CD患者8:00血浆基础皮质醇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DST阳性的7例OCD患者中6例(85.7%)为男性.结论 OCD中存在一组患者DST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过度,该结果独立于抑郁;DST对OCD的诊断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