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将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儿科学临床实习教学,并评价其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该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2.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高效的方法,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方法: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T-HPLC)技术,测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红细胞内6-巯嘌呤(6-MP)及其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硫代黄嘌呤(6-TX)、6-甲基巯基嘌呤(6-MMP)]浓度.色谱柱为ResolveC18,柱温40℃.流动相A为0.2%的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在16min内流动相B的浓度从0上升到80%.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0~12.5 min用290nm检测6-硫鸟嘌呤(6-TG)、6-MP和6-TX,12.5 min时切换为340nm检测6-MMP.结果:进样体积为10μL时,6-TG和6-TX的线性范围为0~20nmol/mL(r=0.999 3,r=0.998 0).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与测定后第9天的白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RT-HPLC法简便、准确检测6-MP代谢物浓度,有助于个体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23.
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本文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和与其他药物联用增强抗肿瘤作用等几方面,对槲皮素的抗瘤作用一综述.  相似文献   
24.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关键阶段。儿科临床实习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7个方面总结教学经验,旨在探讨加强儿科临床实习教学的重要性,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
目的总结本院儿科危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了解重症感染患儿感染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本院2005年2月~2007年8月期间儿科病区收住的53例重症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感染阳性菌株种类、分布、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53例患儿中,有36例(67.92%)存在免疫功能受抑制的基础病。本组患儿检’出感染菌中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2.83%和43.30%,两者比率相当,但血培养结果显示,Sepsis(菌毒血症)患儿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检出的革兰阳性菌88.24%对青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但对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复合制剂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也有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Sepsi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治疗首选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儿则以万古霉素为治疗首选药。出现一些新的条件致病茵感染,感染细菌已呈现出对新合成抗生素的耐药性,应注意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和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槲皮素抗小鼠P388白血病的作用。方法:采用DBA/2小鼠腹腔注射P388细胞的方法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8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高剂量槲皮素组、低剂量槲皮素组,每组20只。于第7天末次给药后每组小鼠随机抽取10只处死,收集腹水分别计数,观察腹水细胞荧光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观察骨髓涂片及心、肝、脾、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记录其它小鼠一般情况及生存期。结果:给予槲皮素的两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两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且高剂量组小鼠平均生存期较低剂量组显著延长(P〈0.05)。在第7天处死小鼠后,高剂量组小鼠无肉眼可见腹水。低剂量组小鼠腹水细胞的密度显著减小,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各组小鼠骨髓涂片及心、肝、脾、肾组织病理切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槲皮素对P388白血病小鼠有延长生存期及抑制腹水细胞增殖和诱导腹水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hildren Asthma Control Test,C-ACT)在儿童支气管哮喘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2月呼吸专科门诊就诊的初诊哮喘患儿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5~11岁,平均(7.8±2.1)岁。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进行肺功能检测,测定PEF%、FEV1%,并同时填写C-ACT。观察入选时和治疗1个月时、3个月结束时的C-ACT评分和肺功能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C-ACT评分及PEF%、FEV1%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治疗后1个月时哮喘患儿完全控制28例(56%);治疗后3个月时,哮喘患儿完全控制42例(84%)。C-ACT评分与肺功能检查指标PEF%、FEV1%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C-ACT评分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