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乳腺疾病得以早期发现及诊治,单纯乳腺肿块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病例逐年增多。为了达到术后既治愈疾病,又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的目的,本研究尝试了一种新的缝合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肝前体样细胞(hepatocyte-derived liver progenitor-like cells,HepLPC)进行功能验证,为生物人工肝应用寻找新的种子细胞。方法通过两步分离法分离人原代肝细胞,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术纯化肝细胞以排除CD24+或EpCAM+阳性祖细胞获得HepLPC,采用Large T抗原对HepLPC进行永生化(iHepLPC),从细胞形态、增殖状态、功能基因水平、解毒与合成水平以及急性肝衰竭毒性血浆的反应对iHepLPC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功能。结果永生化后iHepLPC可以在不同代次间快速稳定的增殖,P0、P10与P20代次之间同一时间点细胞的增殖速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形态保持不变,增殖过程中的细胞解毒与合成功能稳定,代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iHepLPC细胞进行M7分化,分化后细胞的功能基因有显著的提高,尿素生成(13.683±1.238)高于未分化的7.769±0.323(P0.01);分化后白蛋白合成11.270±0.63,高于未分化的5.655±0.025(P0.01);对于急性肝衰竭血浆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同时发挥着解毒与合成功能,6 h候后尿素合成达到(8.25±0.31)mg/(dL·10~6细胞·d),白蛋白合成达到(12±0.41)ng/(mL·10~6细胞·d)。结论永生化后的HepLPC在快速增殖的过程中可以保持细胞形态、解毒与合成功能不变,对急性肝衰竭血浆具有一定的耐受力是新的生物人工肝细胞源。  相似文献   
23.
微囊化移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以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发展最为成熟,但最近海藻酸-钡交联微囊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好评。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可使移植物较长时间存活,并维持良好功能。猪胰岛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良好供体。微囊移植虽尚不适于临床,但经不断完善必将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总结针道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经验,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8年1月间我院1 567例次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针道出血患者的影响因素,总结防治经验.结果:1 567例次射频消融后共有与穿刺损伤有关的针道出血17例,针道出血发生率1.08%.单因素分析显示射频前肝硬化较重、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位于包膜下及使用注水式射频电极者更容易发生射频后针道出血(P分别为0.012、0.039、0.023、0.032、0.0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则显示,射频前的血小板计数和PT值、肝硬化程度以及肿瘤部位是针道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OR=4.032,P=0.040;OR=5.611,P=0.009;OR=3.871,P=0.046及OR=5.216,P=0.026).17例针道出血中,5例仅接受内科药物止血,10例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造影栓塞止血,4例行开腹手术止血.共13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对于存在严重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位于包膜下等针道出血高危因素者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射频后密切观察病情;DSA下血管栓塞或外科手术止血是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射频消融后针道出血安全而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肝脏肿瘤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以达到有效防治.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2月至2007年10月间我院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67例肝脏肿瘤患者2 035次射频消融后28例次发生肝内感染,感染率1.38%.单因素分析提示转移性肝癌、既往腹部手术类型、邻近空腔脏器、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cm与射频后肝内感染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只有肿瘤类型(r=3.647,P=0.004)、肿瘤数目(r=1.155.P=0.042)、肿瘤部位(r=1.701,P=0.019)以及既往腹部手术类型(r=2.213,P=0.010)是射频后肝内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转移性肝癌(尤其接受过胃肠或胆肠吻合手术的肝癌)、多发肝癌以及位干空腔脏器附近的肝癌更易发生射频消融后肝内感染.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组织中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cadherin,E-cadherin基因CDH1的甲基化状况.方法:42例肝内胆管癌标本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术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石蜡包埋及新鲜冰冻标本.男性32例,女性10例.分别采用MSP、RT-PCR以及EnVision方法检测4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标本中CDH1基因甲基化以及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肝内胆管癌中CDH1甲基化发生率为28.6%.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表达减低率分别为64.3%和69.1%.CDH1基因甲基化与E-cadherin蛋白表达、mRNA表达以及胆管癌肝内转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分别P=0.008,P=0.031和P=0.020).CDH1甲基化与生存预后之间无相关性,E-cadherin表达异常与患者不良生存则显著相关(P=0.002).结论:肝内胆管癌中常发生CDH1高甲基化及E-cadherin表达异常,表明CDH1甲基化及E-cadherin的表达异常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7.
索拉菲尼是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分子靶向药物,但肝癌对其耐药性的出现,影响了该药物的治疗效果.目前有明确证据提示肝癌对索拉菲尼耐药的发生与上皮间质转化、肝癌干细胞及肝癌的异质性有重要关系,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重要的“共同信号通路”参与了上述过程.在索拉菲尼治疗同时,补充性的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是目前加强索拉菲尼治疗肝癌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洪水灾害分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接诊洪水灾害伤员共578人,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救援模式,观察组则接受战创伤救护模式,对比两组急诊救援时间以及抢救脱险率。结果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为(87.16±20.35)min,而对照组救援时间大约为(122.17±30.65)min,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抢救脱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洪水灾害伤员分诊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最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为危重患者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膈顶部肝肿瘤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3月-2017年12月期间接受超声引导下MWA治疗的133例隔顶部肝癌患者(A组)及同期接受治疗的136例肝癌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引导下经皮MWA治疗膈顶部肝肿瘤的技术路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MWA治疗后,A、B组的完全消融率分别为88.7%和95.6%,A组患者的完全消融率明显低于B组(P=0.036)。两组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3.5%和39.0%,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8%、57.7%和50.3%。B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9.0%和57.8%,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1%、77.8%和71.9%。B组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管膈顶部肿瘤位置的特殊性影响MWA的治疗效果,且术后更易复发,但膈顶部肿瘤并非MWA的禁忌证,MWA仍是治疗膈顶部肝癌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0.
为开展甲状旁腺细胞、组织移植的研究,我们进行了甲状旁腺低下模型建立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