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分析2010年广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探讨其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的报告标准。方法收集广州市2010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及《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事件调查报表》所记录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信息;通过计算罹患率、构成比、均数及标准差等进行描述分析,运用t检验进行比较,对疫情涉及班级数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2010年广州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累计报告413起,平均罹患率2.02%。疫情高峰在4~6月份;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41.64%,172/413);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80.39%,332/413)。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16起暴发疫情,平均罹患率为5.58%;但首次报告时间均晚于疫情高峰时间(t=-2.43,P=0.021),其中37.5%的事件在疫情截止时才上报;16起暴发疫情持续时间与疫情涉及班级数相关,涉及班级数越多,疫情持续时间越长(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66,P=0.022)。结论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4~6月是其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聚集性疫情的报告、调查及处置等尚有待进一步规范;暴发疫情报告标准有待商榷以提高报告敏感性。  相似文献   
72.
为探明近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将广州市2002年与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0年监测资料,研究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资料,实验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HFRS74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0.81/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6月,病例集中在天河区、海珠区和白云区,职业分布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其次是民工和农民。男女比例为3.10∶1,年龄集中在20~50岁。鼠密度为9.64%,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94%,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5.56%。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相对稳定,但2004-2010年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鼠肺HV抗原阳性率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鼠种构成主要以褐家鼠(70.01%)为主,其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6.02%)和肺HV抗原阳性率(6.58%)在各鼠种中最高。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不断增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广州市可能已经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应寻找进一步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74.
目的了解广州市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例14 281例,年发病率112.44/10万。<2岁发病70.89%。10~12月为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居前4位的地区依次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和白云区。实验室诊断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73%,其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及两者合并感染分别占实验室诊断病例的57.81%、25.78%和5.63%。结论广州市2011年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主要集中在0~2岁散居儿童,秋冬季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好发季节,轮状病毒为主要病原体,且存在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交叉感染。降低轮状病毒性腹泻发病率是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5.
目的 基于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力和续发率,为COVID-19疫情防控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区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选择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为指示病例,以最短潜伏期1~3 d分别评估传染力和续发率。结果 截至2020年2月18日,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49例,其中,确诊病例339例(占97.13%),无症状感染者10例(占2.87%)。共报告聚集性疫情68起,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217例(确诊病例210例,无症状感染者7例)。每起聚集性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例数中位数为3例,确诊病例数中位数为2例,无症状感染者数中位数为1例。最短潜伏期1~3 d的传染力平均值为2.18(即每起聚集性疫情中每个病例平均传染2.18人),家庭成员传染力平均值为1.86,家庭成员传染力比例为85.32%(1.86/2.18)。最短潜伏期为1~3 d的全部密切接触者续发率为17.12%~18.99%,其中,家庭成员续发率为46.11%~49.56%。结论 广州市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传染力强,加强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社区传播。  相似文献   
76.
目的参考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亭症状监测的经验,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设计可行的2010卑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方法通过国内外文献的收集与分析、专家经验判断、头脑风暴法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监测对象与症状、数据收集系统、聚集性探测、响应措施、探测目标疾病能力、系统评价指标等6个方面进行设计。结果以场馆医疗点、定点医院为数据入口,以广州市疾控中心为数据出口,针对涉亚人员开展发热、腹泻、皮疹、结膜红肿、黄疸共5种症状监测;法定传染病共39种,1972年以来新发传染病共49种,2006—2008年食物中毒主要致病因素15种,5大症状联合分别可探测其中的37、45、12种,分别占94.87%、91.84%、80.00%。聚集性症状探测基于固定阈值设计;系统探测目标疾病能力的顸评价结果良好;共设计7个系统评价指标,包括及时性、可操作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代表性、特异性、可持续性。结论2010年广州亚运会症状监测系统可行有效,将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7.
埃及伊蚊对重要黄病毒易感性研究概况(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埃及伊蚊Aedesaegypti是黄热病(Yellowfever,YF)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布于世界各地。我们就埃及伊蚊种群遗传、媒介感受态的生理遗传、蚊与黄病毒相结合的受体、环境因素对虫媒病毒传播的影响、埃及伊蚊对黄病毒媒介感受态变化、绘制控制埃及伊蚊对黄病毒媒介感受态的基因图、埃及伊蚊媒介感受态遗传、鉴定控制埃及伊蚊媒介感受态的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做出综述。以加强下列关键问题:Aedesaegypti种群当中媒介感受态多少变化归因于遗传效应,环境因子引起变化如何。在这些遗传位点等位碱基,如何决定感受态?如何探索遗传和环境成分影响自然种群内媒介感受态。  相似文献   
78.
目的 建立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分析气候因素对白纹伊蚊密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Matlab 7.0软件中的神经网络模块,用广州市1995~2001年各月的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绝对湿度、平均蒸发量、平均降雨量、日照时间、平均风速等气候数据与白纹伊蚊等级数据建立误差反向传播网络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神经网络经25次学习和训练,误差从0.305539下降至2.93751×10-14,通过建立的基于气候因素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预测,其预测符合率为80%.结论 基于气候因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预测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1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年报告登革热病例51例,本地感染33例,输入性病例18例,累计发病率0.4/10万,无死亡病例,输人性病例占全年报告病例的35.29%。除1、2、7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为海珠区龙凤街登革热暴发疫情(16例)。实验室监测表明,2011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处于散发流行状态,输人性病例或异地来广州就诊的登革热病例对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