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50篇
内科学   14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4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374篇
预防医学   90篇
药学   114篇
  2篇
中国医学   108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总结氮质血症期肾癌(RCC)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治疗后的肾功能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影响其术后透析事件的可能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氮质血症期RCC患者的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及肾功能随诊资料,观察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以及总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透析的临床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在54~76岁之间,中位年龄64岁。术后1年内,全组患者中共5例患者(19.2%)的肾功能进入了衰竭期,3例患者(11.5%)接受了血液透析治疗。术后1年时,BUN和Scr分别增长了54.5%和58.5%,而总GFR则减少了32.5%。单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的病因、肿瘤原位分期以及术中失血量可能是影响术后是否需要透析治疗的有意义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肾功能不全的病因才是术后透析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是否存在术前肾血管狭窄性病变可能是氮质血症期RCC患者术后透析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2.
缺血性卒中后的血管重建通过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增殖、迁移、
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过程,无需依赖原有的血管系统,是目前血管再生治疗的新策略。EPC可促进脑
缺血组织的血管再生和修复,促进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可独立预测心脑血管疾病患病风险。
现就近年来EPC及其在缺血性卒中后血管再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D期前列腺癌(PCa)患者药物去势治疗的效果与雄激素受体(AR)、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对33例D期PCa患者给予LHRH类似物 抗雄激素药物进行药物去势治疗,结合免疫组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R、PSA与癌组织分化程度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leason不同评分组间血清PSA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 Gleason评分值与原位PSA免疫标记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性(P<0.01);原位PSA免疫标记表达与血清PSA不具有相关性。结论:PCa组织中AR、PSA表达与D期PCa患者行药物去势疗法疗效有密切关系;血清PSA变化是监测PCa肿瘤复发与疗效的可靠瘤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CirCDC14A沉默通过调节miR-153-3p/JAK1轴保护星形胶质细胞免受氧糖剥夺/复糖复氧(OGD/R)诱导的损伤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新生大鼠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采用CCK-8法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53、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CirCDC14A与miR-153-3p、miR-153-3p与JAK1的关系。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活性呈上升趋势;pcDNA3.0 CirCDC14A+si JAK1组48 h及72 h细胞活力低于si-NC组、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0.05);与si-NC组相比,OGD/R组、OGD/R+Si+Con mimcs组、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且pcDNA3.0-CirCDC14A+si JAK1+miR-153-3p mimcs组细胞凋亡高于GD/R+Si+Con mimcs...  相似文献   
56.
目的 为了解决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无法检识原料是否进行炮制的弊端,引入电子舌识别技术进行“炮制痕迹”挖掘,建立枇杷叶配方颗粒(Eriobotryae Folium formula granules,EF-FG)和蜜枇杷叶配方颗粒(honey-fried Eriobotryae Folium formula granules,HEF-FG)的电子滋味识别方法,对EF-FG和HEF-FG进行了味值定量表征。方法 利用电子舌技术,对EF-FG、HEF-FG的酸味、咸味、鲜味、甜味、苦味、通用6种味值进行检测,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用电子舌技术所获得的各种味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电子舌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枇杷叶蜜炙对AHS(酸味)、CPS(通用)、SCS(苦味)味阈值的改变都有作用;PCA有助于识别HEF-FG和EF-FG;利用OPLS-DA可以构建EF-FG和H...  相似文献   
57.
对各种恶性肿瘤的化疗后疗效是肯定的,但诸多化疗药物常引起肝损害,是影响病人继续治疗的最大障碍。1991年10月~1996年11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肝损害31例,并设西药为对照组26例作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制定的诊断标准。57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例,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31例为治疗组,单纯西药组26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58.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电刺激FN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共120只,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入假手术组(PO)、FN电刺激假手术组(PO—FN)、缺血/再灌注组(I/R)及缺血/再灌注-FN刺激组(I/R-FN),后两组又分为再灌注1,3,6,12及24h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小脑FN电刺激及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Western印迹半定量钙蛋白酶介导的150RU胞衬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可表示钙蛋自酶活性)及尼氏体染色进行神经元数量及形态分级评分,观察电刺激FN对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后。再灌注区钙蛋白酶活性及神经元损害程度的影响。结果 再灌注l-3b,I/R组钙蛋白酶活性较I/R-FN组增高更显著[分别由(6310&;#177;360),(4660&;#177;3lO)/μg总蛋白增高至(7060&;#177;290),(6240&;#177;310)/μg总蛋白,t=7.776,P=0.000及t=4.267,P=0.003]。再灌注6—24b,I/R组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较FN—I/R组相应时点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各组P=0.000)。I/R组从再灌注lh(2.1&;#177;0.2)开始,神经元形态数量评分迅速增加,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评分不断增高,至再灌注24b(4.0&;#177;0.0)达最高。I/R—FN组再灌注1—3h。神经元形态数量评分轻度增加,其后趋于稳定。至再灌注24h,神经元皱缩加重,神经元形态数量评分再次增加,但各组评分均显著低于I/R相应时点组(z=2.356.P=0.018;z=2.008,P=0.045;z=2.887,P=0.004;z=2.685,P=0.007;z=2.835,P=0.005)。结论 电刺激FN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钙蛋白酶活性,起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临床上常用参麦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杏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本文概述了其应用及疗效.  相似文献   
60.
罗勇  张力  王伟  袁武  黎新建  陈剑  曹安强 《西部医学》2013,25(3):357-359,362
目的探讨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脉搭桥术)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近中期手术效果。方法 2004年3月~2012年4月接受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包括微创冠脉搭桥)患者35例,人均搭桥2.7支(1~4支)。其中常规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30例,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脉搭桥5例。同期行体外循环下全动脉化冠脉搭桥8例,同期行一根乳内动脉和静脉做常规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248例,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死亡率、并发症、桥血管数目和近中期疗效等。结果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后仅1例患者因胸骨感染死亡,34例症状明显改善顺利出院,随访效果均良好,无心绞痛发作,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全动脉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体外循环下搭桥少,总的风险更低,但因患者病变、病情及各种因素,本术仍不能完全取代冠状动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