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5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3篇 |
综合类 | 66篇 |
预防医学 | 378篇 |
药学 | 36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58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过敏原对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期为哮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4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进行过敏原筛查,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本研究中哮喘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1岁11个月,男性患儿(72.1%)较女性患儿(27.9%)多,儿童过敏性哮喘以环境过敏阳性为主。环境过敏原阳性组外周血CD4水平与过敏原阴性患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7,P=0.006)。不同类型过敏原哮喘患儿外周血CD3、CD8、CD4/CD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过敏原致敏更易影响哮喘儿童免疫功能的改变,造成CD4 T淋巴细胞平衡失调,在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判断和临床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研究住院病人空间分布以及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了解居民医疗服务获得的地理可及性现状,为区域卫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3家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病人到就诊医疗机构的距离以及相应的住院病人概率,进行多种曲线模型拟合,根据决定系数和模拟图形选择适宜的模型,得出相应的距离衰减系数。结果:指数曲线模型在二级医疗机构中拟合效果较好,乘幂曲线模型在三级医疗机构中拟合效果较好。指数曲线模型中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二级专科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均值分别为0.51、0.50。乘幂曲线模型中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三级专科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距离衰减系数均值分别为0.84、0.53。结论:二级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概率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快于三级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机构住院病人概率随距离衰减的趋势快于专科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中计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时,对于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应采用不同的距离衰减系数。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本文探讨了看病贵问题与医疗费用控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制度性因素,提出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众多策略,综合各策略设计了以医疗费用有效控制为核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逻辑步骤和路线图,并且讨论了路线图中的难点和障碍。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内涵的科学界定,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行为特征,为构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荟萃分析方法归纳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利用焦点小组访谈方法,对公立医院公益性进行系统分析论证.结果 公立医院公益性应具有三个特征:为民众和社会提供可及、公平、适宜的基本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特征;加强医院运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服务总量的经济效益特征;注重卫生人才培养和储备、医院科技创新的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效益特征.结论 构建和研制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对公立医院的进行有效的科学评价,引导医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质量、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为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市人1:7可避免死亡变化的原因,评价上海市卫生系统绩效,提出绩效改进方向。方法:根据国际上已经形成的标准确定可避免死亡的范围,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得必要的人口和死亡数据,分析不同年龄组、性别以及疾病对可避免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结果:(1)1999—2010年上海市人口可避免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1999—2010年,65~74岁组人群可避免死亡的减少对全人群可避免死亡率下降的贡献最犬,为64.59%。(3)男性可避免死亡的减少对全人群可避免死亡率下降贡献为39.90%,女性为60.02%,明显高于男性。(4)对可避免死亡率下降贡献最大的疾病为脑血管疾病,贡献率为111.94%,其下降贡献最大的为65~74岁年龄组。负贡献最大的疾病为缺血性心脏病,贡献率为-18.20%,其上升贡献最大的是60~65岁年龄组。结论:上海市卫生系统绩效逐年提高;1999年至2010年期间,上海卫生系统总体在脑血管疾病、肾炎和肾病、肺炎,65~74岁组人群组以及女性的预防保健上取得一定成绩,尤其在65~74岁组脑血管疾病,50~55岁组女性乳腺癌疾病取得显著成效;但今后要加针对缺血性心脏病(重点60~65岁组)、女性乳腺癌(重点60—65岁组)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