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规范化外科治疗。方法 制定HICH人选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小骨窗组)和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组(颅骨钻孔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GCS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HICH发病后早期(8~24小时)尤其是12小时内手术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高。GCS6~8分者小骨窗组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比颅骨钻孔组低,而GCS9~15分者以颅骨钻孔组的病死率及致残率较低。结论 HICH发病后,经内科保守治疗病情稍稳定,血压控制在180/105mmHg内,12~24小时内手术效果好;GCS6~8分者首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GCS9~15分者首选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22.
右半结肠癌87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1989年9月~1996年5月共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116例,其中误诊87例,误诊率为75%。现将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早期诊断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51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52.4岁。出现症状到确诊时间:1个月以内者13例,~3个月者19例,~6个月者21例,~1年23例,1年以上者11例。1.2 临床表现 贫血73例(84%),腹痛65例(75%),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62例(71%),其中腹泻34例,腹泻与便秘交替15例,黑便13例,粘液脓血便12例…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的疗效。方法 2 4 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6 0例 ) :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I(6 0例 ) :除常规治疗外 ,另给马来酸桂哌齐特 1 6 0mg加 5 %葡萄糖 2 5 0ml,每 1 2h1次 ,连用 1 4d ;治疗组Ⅱ (6 0例 ) :除常规治疗外另给 2 5 %硫酸镁 2 0ml加 5 %葡萄糖 2 5 0ml,每 1 2小时 1次 ,连用 1 4d ;治疗组Ⅲ (6 0例 ) :治疗组Ⅰ、Ⅱ的措施联合应用。入院时 ,及入院后第 3天、第 7天、第 1 4天行经颅多普勒 (TCD)检查 ,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 (CVS)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治疗组Ⅲ与对照组、治疗组Ⅰ、Ⅱ相比较 ,在CVS的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变化、3个月及 6个月的预后方面并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不仅能减轻 (TSAH)并发CVS的严重程度 ,而且能降低CVS的发生率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240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给予止血、脱水、激素及促神经功能恢复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Ⅰ(60例)除常规治疗外,另给马来酸桂哌齐特160mg加5%葡萄糖250ml,每12h1次,连用14d;治疗组Ⅱ(60例)除常规治疗外另给25%硫酸镁20ml加5%葡萄糖250ml,每12小时1次,连用14d;治疗组Ⅲ(60例)治疗组Ⅰ、Ⅱ的措施联合应用.入院时,及入院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治疗组Ⅲ与对照组、治疗组Ⅰ、Ⅱ相比较,在CVS的发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变化、3个月及6个月的预后方面并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与硫酸镁联合应用不仅能减轻(TSAH)并发CVS的严重程度,而且能降低CVS的发生率和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检测急性颅脑创伤后患者外周血抵抗素 (resistin)和内脂素(visfatin)水平的含量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0例不同病情的急性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含量.应用SPSS11.0软件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结果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血清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均与病情呈正相关;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在入院当天即达到较高水平,3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上升;患者抵抗素水平与内脂素呈正相关(r=0.72, P〈0.01).结论 急性颅脑创伤患者外周血抵抗素和内脂素含量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与机制,同时探索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66例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正中神经电刺激组,高压氧组,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和联合应用正中神经电刺激及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同时行经颅多普勒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6个月时应用格拉斯哥(GOS)结果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GOS评定结果:正中神经电刺激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7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1例。高压氧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5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11例,死亡2例。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8例,死亡1例。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及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56.7&;#177;13.1)cm/s和(58.2&;#177;13.8)cm/s,较高压氧组的(48.6&;#177;12.2)cm/s明显加快(P&;lt;0.05)。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组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28.4&;#177;5.3)cm/s,较高压氧组的(25.1&;#177;4.9)cm/s明显加快(P&;lt;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创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机制主要是加快脑血流速度。正中神经电刺激,高压氧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有较好的促醒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好。在无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正中神经电刺激可以替代高压氧治疗PVS,而更利于PVS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HBO)治疗前后,外周血抵抗素(resistin)和高迁移率蛋白-1(HMGB1)的水平变化与HBO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HBO治疗组(HBO组),行HBO+常规治疗;6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常规治疗组,仅单纯常规治疗;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用哥拉斯哥评分(GOS)对患者评定;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抵抗素和HMGB1含量。结果 HBO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抵抗素和HMGB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1.03,P均>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抵抗素:t=15.37,15.28;HMGB1:t=15.84,15.41;P均<0.01)。治疗1个疗程后,HBO组和常规治疗组抵抗素和HMGB1水平均比治疗前有所下降(抵抗素:t=11.27,7.49;HMGB1:t=12.27,7.21;P均<0.05);治疗3个疗程后,HBO组的抵抗素和HMGB1水平逐渐接近正常对照组(t=1.31,1.26,P均>0.05),而常规治疗组抵抗素和HMGB1水平均高于HBO组和正常对照组(抵抗素:t=8.15,8.26;HMGB1:t=8.04,8.15;P均<0.05)。结论 HBO能影响颅脑损伤患者抵抗素和HMGB1水平,提示检测患者外周血抵抗素和HMGB1含量,可作为观察HBO治疗效果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