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976篇 |
免费 | 400篇 |
国内免费 | 29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4篇 |
儿科学 | 57篇 |
妇产科学 | 96篇 |
基础医学 | 339篇 |
口腔科学 | 120篇 |
临床医学 | 1562篇 |
内科学 | 530篇 |
皮肤病学 | 45篇 |
神经病学 | 150篇 |
特种医学 | 25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335篇 |
综合类 | 2655篇 |
预防医学 | 957篇 |
眼科学 | 82篇 |
药学 | 1139篇 |
28篇 | |
中国医学 | 1080篇 |
肿瘤学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1篇 |
2023年 | 233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336篇 |
2020年 | 233篇 |
2019年 | 250篇 |
2018年 | 264篇 |
2017年 | 154篇 |
2016年 | 185篇 |
2015年 | 202篇 |
2014年 | 459篇 |
2013年 | 442篇 |
2012年 | 497篇 |
2011年 | 594篇 |
2010年 | 557篇 |
2009年 | 536篇 |
2008年 | 437篇 |
2007年 | 428篇 |
2006年 | 453篇 |
2005年 | 425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255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25篇 |
2000年 | 259篇 |
1999年 | 173篇 |
1998年 | 155篇 |
1997年 | 189篇 |
1996年 | 164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08篇 |
1993年 | 81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39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药理学专业知识教育中,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的全面型实用人才也是药理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药理学是医学专业本科生第5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医学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教研组以线上线下教学为主阵地,结合具体知识点从明确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建设思政内容,设计教学方式等环节进行研究,发挥药理学教学在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延安精神、建立勇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2.
目的:检测人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ncRNA FAM83H-AS1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学实验验证LncRNA FAM83H-AS1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细胞增值实验、细胞克隆形成实验、EdU染色、流式细胞术、Transwell迁移以及侵袭实验等方法分析在过表达或者敲低LncRNA FAM83H-AS1的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与凋亡水平的变化。结果:(1)LncRNA FAM83H-AS1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敲低LncRNA FAM83H-AS1削弱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活性;(3)敲低LncRNA FAM83H-AS1促进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凋亡;(4)敲低LncRNA FAM83H-AS1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结论:LncRNA FAM83H-AS1阳性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与促进癌细胞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3.
肾性贫血的治疗新进展-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促进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药物,其缺点为不能口服,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两类小分子的EPO受体促进剂,包括EPO模拟肽和EPO非肽类模拟物,可能将解决以上问题,目前正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本文简要介绍这两种EPO受体促进剂的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4.
患者女,55岁.饭后恶心、呕吐,纳呆一年,右上腹胀痛,加重一周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右上腹压痛.曾患胆囊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X线胃肠钡餐造影检查:十二指肠球部充盈像略扩张变形,其内见一约2.0cm×2.0cm大小圆形充盈缺损区,边界清晰,周围粘膜皱襞紊乱,排空迟缓.X线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瘤(图1).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明显增大,其内可触及一约2.5cm×3.0cm×3.0cm大小肿物,质韧,表面尚光滑,有一定的活动度,与胰腺被膜有粘连,肿块上界与胆囊有轻度粘连.周围未发现明显的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十二指肠球部平滑肌肉瘤. 相似文献
125.
【摘要】目的:分析眶内非金属异物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20年经手术证实的33例眶内非金属异物患者的CT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19例行MRI检查。根据异物存留时间分为急性期(<5天)、亚急性期(5~30天)和慢性期(>30天)。结果:33例眼眶异物中,植物性异物30例,机油异物3例,继发感染28例。30例植物性异物中,急性期15例,异物CT值为-700~-300HU,其中3例异物在T1WI、T2WI均呈低信号;亚急性期5例,异物密度从内到外逐渐升高,其中3例异物在T1WI、T2WI呈混杂等低信号,异物周围炎性组织明显强化;慢性期10例,异物呈等-高密度,CT值为40~70HU,10例异物T1WI呈等-高信号,T2WI呈偏低信号,无强化,包裹异物的肉芽肿明显强化。3例机油性异物CT值为-130~-110HU,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压脂呈低信号,无强化,异物肉芽肿明显强化。结论:CT是眼眶非金属异物急诊首选检查方法,灵活调整窗宽窗位可提高急性期异物检出率,不同存留时间段的植物性异物密度不同。MRI对急性期明确有无异物和评估继发感染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6.
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以及联合作用体外抗SARS-CoV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体外评价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是否对sARs—CoV有抑制作用,以及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以5种不同比例配伍后,对SARS—Co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Y法,观察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对SARS—CoV的抑制作用。结果病毒TCID50为10^-7;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在体外有抗SARS—CoV活性,α-干扰素的抗SARS—CoV活性作用大于γ-干扰素,配伍后抗SARS—CoV活性作用大于单个药物。结论α-干扰素和γ-干扰素及配伍后均在体外有抗SARS—CoV作用,这为其治疗SARS—CoV感染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7.
垂直双蒂乳房缩小术中乳晕大小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双蒂乳房缩小整形术(Mckiswsock法)由Mckissock在1972年首先报告,我们通过十余年应用Mekissock法手术的临床实践,认为新乳晕的大小、形状直接决定着塑形后乳房的大小和形状。我们1993年起设计了较精确的计算新乳晕大小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行垂直双蒂法乳房缩小术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8.
目的对3例输尿管长段撕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输尿管长段撕脱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建议。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输尿管长段撕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号患者行回肠代左输尿管术,术后1个月查IVU提示患侧显影正常,未见异常狭窄及尿外渗,B超提示患侧肾轻中度积水;术后3个月,拔除双J管时,CT检查提示左肾及输尿管上段积水。2号患者输尿管撕脱后8小时急诊行腹腔镜膀胱瓣成形输尿管吻合术,术后2个月复查B超提示右肾轻度积水;术后3个月患者无尿频症状,复查CT检查提示右肾轻度积水,复查IVU提示患侧显影正常,未见异常狭窄及尿外渗,行输尿管软镜探查术,术中可见输尿管全程通畅,无狭窄,原膀胱、输尿管吻合处伤口愈合佳、无狭窄。3号患者撕脱后1个月行腹腔镜膀胱瓣成形输尿管吻合术,术后3个月拔除双J管,术后3个月查IVU提示患侧显影正常,未见异常狭窄及尿外渗,CT检查提示患侧肾无积水。结论针对输尿管长段撕脱伤重在预防,在输尿管镜手术中术者应规范操作,切忌使用暴力。当输尿管长段撕脱伤已然发生时,早期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或膀胱瓣成形输尿管吻合术都是良好的可选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29.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ell carcinoma,UCC)具有多中心、多发、复发的特点,可以发生在被覆尿路上皮的肾集合管、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 UCC可分为上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和下尿路上皮癌,前者主要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后者包括膀胱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 of bladder, UCB)和尿道癌.UC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microRNA(miRNA)与尿路上皮肿瘤有关. 相似文献
130.
目的:利用染色体特异性分析方法鉴定去分化表皮干细胞的来源。方法:包皮皮片去除皮下脂肪后,中性蛋白酶消化过夜,分离表皮和真皮。分离的表皮片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贴并冲洗去除表皮干细胞。处理后的表皮片经免疫组化鉴定无表皮干细胞后移植到雌性BALB/c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5d后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皮片内角蛋白10(CK10)、CK19和β1整合素的表达,然后用Ⅳ型胶原粘贴法分离皮片内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并采用PCR的方法检测去分化细胞内的Y染色体。结果:未经处理的表皮片基底部细胞呈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Ⅳ型胶原处理后的表皮片内细胞全呈CK10染色阳性。而去基底皮片移植后5d,在皮片的基底侧重新出现CK10染色阴性、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阳性的细胞。Ⅳ型胶原粘贴分离去分化来源的表皮干细胞,结果表明,移植皮片组在10min内约有4.56%的贴壁细胞出现,而未移植皮片组3h内无贴壁细胞出现。PCR分析结果显示在上述贴壁细胞内能检测到Y染色体的特异序列,而宿主来源的组织检测不到。结论:去分化表皮干细胞来源于移植皮片内成熟表皮细胞的去分化,而非宿主体内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