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载脂蛋白E(Apo E)ε4等位基因与血脂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据Apo E基因分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7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和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以及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10分)和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10分),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前进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果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表达水平高于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3.25±0.85)mmol/L对(3.00±0.83)mmol/L,P=0.008;(1.20±0.30)mmol/L对(1.09±0.25)mmol/L,P=0.000]。前进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入院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00),而Apo Eε4等位基因并非其影响因素(P=0.343)。结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表达水平升高,但Apo Eε4等位基因并非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食管癌细胞Fas配体(FasL)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发生和预后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0例食管癌原发灶和17例淋巴结转移灶中FasL在食管癌细胞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4例(85%)原发性食管癌细胞中均有不同程度的FasL。的表达,31例(82.5%)TiL细胞FasL亦表达阳性,17例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中,FasL均强阳性表达。结论食管癌细胞可能通过FasL的表达,杀伤TiL,以达到免疫逃逸及免疫反攻击,对食管癌的形成及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所采用技术和实现方式的不同 ,局域网一般分为令牌网和以太网两种。1 令牌网 令牌网主要用于广域网和城域网及大型局域网的主干部分。以环型结构为主 ,操作系统为Unix。2 以太网 当今中小型用户普遍 ( 80 % )使用的网络结构 ,目前的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Nt、Netware、Linux和Windows95 98 2 0 0 0都支持它。3 局域网 (以太网 )的常见结构及特点 3 .1 总线型拓扑 在总线型拓扑中 ,所有的计算机 (服务器和工作站 )全部都连接在同一条总线上。其优点只需 1条电缆 ,组网成本低 ,安装容易。缺点为连…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支持及护理的方法。方法:190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次全切除加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术中行鼻肠管留置,术后24 h起予EN制剂百普力,并行相应护理。分别于术后EN前及EN的第5、9天检测患者的血生化及营养指标,观察患者营养支持期间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操作置入鼻肠管,未发生因导管留置引起的任何并发症;全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EN,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EN后营养评定指标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较EN前有显著差异(P<0.05),体重、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予EN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规范化护理措施是保障EN顺利完成的关键,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健脾方对胃黏膜异型增生模型大鼠血小板反应蛋白1基因(thrombospondin 1,Thbs1)甲基化状态的影响,并探讨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胃黏膜异型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实验性胃黏膜异型增生病变模型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model control group,M G)、阳性对照组(positive control group,PCG)-西药维甲酸治疗组、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组(Jiedu Huayu Jianpi Fang treatment group,A),并以健康大鼠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CG),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取胃黏膜组织,应用甲基化特异PCR技术检测Thbs1基因甲基化状态;HE染色观察各处理组胃黏膜组织结构变化差异.结果:CG组10只健康大鼠胃黏膜经检测Thbs1基因均未发生甲基化,胃黏膜异型增生MG组大鼠T h b s1基因的甲基化阳性检出率为33.33%(6/18);PCG组-西药维甲酸组同正常大鼠相同,Thbs1基因甲基化检出率为0.00%;A组治疗大鼠Thbs1基因甲基化比率(20.00%),相比MG组显著降低(P=0.0198).HE染色结果显示MG、PCG、A组呈现中轻度胃黏膜异型增生症状,经治疗后PCG、A组异型增生趋于正常.结论:解毒化瘀健脾方对发生异型增生的胃黏膜组织Thbs1基因具有显著地去甲基化作用.解毒化瘀健脾方治疗胃黏膜异型增生可能与该药物使Thbs1基因甲基化程度显著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7天)发生原发性移植物失功(primary graft dysfunc-tion,PGD)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接受肺移植治疗的286例终末期肺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均在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有创监测生命体征、机械通气及免疫抑制治疗.根据早期PGD发生情况,将286例患者分为PGD组和非PGD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式(单肺或双肺移植)、肺动脉压力、供肺缺血再灌注时间、是否应用体外循环(CPB)等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结果 术后早期发生3级PGD 22例,死亡10例,病死率45.4%.单肺移植7例,其中体外膜式氧合(ECMO)辅助下3例;双肺移植15例,其中CPB辅助下2例,ECMO辅助下6例.PGD患者术后30天、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0%、25%,显著低于非PGD组84.9%、78.6%和49.2%.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供体缺血再灌注时间、术中失血量是肺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发生PGD的危险因素,术中ECMO支持则是PGD发生保护因素.而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前呼吸机依赖并非影响移植术后早期PG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3级PGD是肺移植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对于合并危险因素较多患者,应在围手术期加强管理,进行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有效提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分析58例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肺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58例中,NSCLC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26例(44.8%),明显多于癌旁正常肺组织的10例(17.2%)(P<0.01)。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 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NSCLC组织中有较高的检出率,并与其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相关,在NSCL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科于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190例食管癌病人行食管次全切除、胃一食管颈部吻合术,均在术后24h起按照规范化护理流程实施肠内营养(EN),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关于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4月收治64例罹患脑梗死者,所筛选的患者均存在梗死后认知障碍的情况,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32例,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及降低颅内压等,研究组采取长春西汀进行治疗,而对照组采取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待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显效率34.4%,有效率53.1%,总有效率为87.4%,对照组显效率18.8%,有效率37.5%,总有效率为56.3%,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春西汀在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间斑寇蛛毒对肾脏损伤的作用方式,为今后间斑寇蛛毒致肾损伤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μ1/kg、40μl/kg、100μl/kg、300μl/kg)剂量毒素组,并以间斑寇蛛毒素进行足底注射,24h后处死后,对肾脏组织病理行光镜(HE、PAS、PASM、Mas-son染色、银染)和电镜检查.结果:①各剂量的毒素组均表现出肾小囊内出血,肾小管水肿的急性肾损伤特征.②100μl/kg、300μ 1/kg毒素剂量组观察到肾小囊内大量出血,部分肾单位内血球管萎缩消失,肾小管管壁正常结构消失,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细胞核溶解消失.③各组肾单位内基膜、系膜及胶原纤维结构未观察到异常变化,无新月体的形成.④各剂量毒素组细胞超微结构均显示内皮细胞、系膜内有团块状电子致密物的沉积,肾单位内毛细血管腔阻塞.⑤100μl/kg、300μ1/kg毒素剂量组观察到上皮细胞足突的消失,内质网吞噬体大量增加,滤过膜间隙增大,基膜及内皮细胞的脱落.结论:间斑寇蛛毒素可致大鼠的肾损伤,这种损伤作用是直接的,且损伤具有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