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1.
【摘要】 目的 分析乙状结肠全去带原位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12例,均采用根治性膀胱切除及乙状结肠全去带新膀胱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8.6个月。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 均正常,未出现酸中毒。膀胱造影仅1例出现单侧输尿管反流。白天可自控排尿11例(91.7 %),夜间尿失禁2例(16.7 %),1例可通过夜间唤醒控制。新膀胱容量220~550 ml(平均350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15~55 cm H2O(平均35 cm H2O,1 cm H2O = 0.098 kPa)。结论 乙状结肠全去带原位新膀胱术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原位排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道细菌移位与恶液质的关系及其对患者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预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恶液质患者6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胃癌非恶液质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5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细菌DNA片段,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浓度,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免疫学指标。所有入选对象随访两年,计算两年生存率。结果恶液质组细菌移位发生率(15/60,25.0%)显著高于非恶液质组(4/50,8.0%,P=0.019)和健康对照组(0/55,0.0%,P=0.000)。细菌移位阳性的恶液质患者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均显著高于细菌移位阴性的恶液质患者(P=0.012、P=0.003、P=0.036、P=0.017)和细菌移位阳性的非恶液质患者(P=0.011、P=0.034、P=0.000、P=0.022),并且其两年生存率明显低于细菌移位阴性的恶液质患者(P=0.023)。胃癌患者CD3^+ T、CD4^+ T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CD4^+ T/CD8^+ T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23、P=0.031、P=0.016、P=0.041),CD8^+ 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38)。结论肠道细菌移位可能与局限型进展期胃癌患者恶液质的发生有关,并影响恶液质患者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子宫内膜癌病灶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 84 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接受 DCE-MRI 检查,测量其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依据病理学检查病灶肌层浸润深度情况,将 84 例患者分为未浸润组(n=18)、浅肌层浸润组(n=37)和深肌层浸润组(n=29),比较 3 组患者的 DCE-MRI 定量参数。子宫内膜癌浸润深度与 DCE-MRI 定量参数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 相关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 DCE-MRI 对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 3 组患者 Kep、Ktrans、Ve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浅肌层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未浸润组,深肌层浸润组患者的 Kep、Ktrans、Ve 均高于浅肌层浸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丹参酮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榆林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94例,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口服奥硝唑片,2片/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丹参酮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5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清炎性因子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8%、9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沉降率(ESR)、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水平均显著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胶囊联合奥硝唑治疗口腔颌面部炎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机体炎症性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口腔鳞癌KB细胞的增殖及凋亡影响。方法:应用MTT比色法检测Res对KB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的周期和凋亡;Hoechst33258荧光染料染色,显示凋亡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urvivin、Caspase-3、Smac蛋白的表达。结果:Res能以剂量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抑制KB细胞生长,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使KB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诱导细胞凋亡;Hoechst33258染色,可见细胞呈明显的凋亡特征;Western blot方法测得Res下调KB细胞的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KB细胞胞浆的Smac蛋白含量(P<0.01)、同时活化Caspase-3蛋白。结论:Res可抑制KB增殖,使细胞周期呈S阻滞并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Survivin、Caspase-3和Smac基因参与了Res诱导KB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熊果酸对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体外侵袭及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不同浓度熊果酸处理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通过Transwell小室模型测定其侵袭力及粘附力,细胞迁移实验测定细胞的运动能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熊果酸能有效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侵袭力、粘附力及运动能力(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同时发现熊果酸处理组悬浮细胞增多,细胞体积变小,形态较圆,伪足数目较少。结论熊果酸具有抑制人腺样囊性癌ACC-83细胞侵袭与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西咪替丁对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影响。方法 把3月龄大鼠共16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向每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每天注射西咪替丁和生理盐水。共15d。然后处死大鼠。取阴茎海绵体组织进行NOS的含量测定。结果 实验组大鼠的NOS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西咪替丁对阴茎海绵体组织中NOS的含量有抑制作用。从而可导致大鼠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比较。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前列腺增生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等离子剜除术组和电切术组,各7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12个月前列腺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情况,评价两组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剜除术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5.14±15.62)min,尿管拔除时间为(6.24±0.83)d。而电切术组患者分别为(80.65±14.75)min、(5.69±0.69)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离子剜除术术中出血量(49.55±20.65)ml,电切术术中出血量为(108.89±19.74)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月前列腺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月最大尿流率以及残余尿量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与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均可以改善前列腺症状评分,在手术时间、尿管拔除时间的的比较差异较小,但是剜除术术中出血量大大降低,切除前列腺组织更加彻底。术后随访12月后,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的治疗在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方面的效果优于电切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