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3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动脉血气指标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急诊监护病房的PTE患者110例,男性56例,平均年龄(64.09±14.02)岁。PTE经肺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成像和/或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确诊。同期纳入临床排除PTE的对照56例,男性30例,平均年龄(62.25±10.16)岁。评价反映肺泡过度通气及低氧血症的指标对PTE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PTE患者中,与单纯应用PaCO2≤35 mmHg(1 mmHg=0.133 kPa)相比,应用组合指标pH≥7.45(呼吸性)或PaCO2≤35 mmHg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88.2%vs.74.5%,χ2=6.745,P=0.009)。应用SB-AB(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之差)≥0.5 mmol/L诊断所有PTE的敏感性与P(A-a)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异常相似(均为83.6%)。应用组合指标SB-AB≥0.5 mmol/L或P(A-a)O2异常诊断所有PTE的敏感性为96.4%,诊断无心肺疾病PTE的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均达到100%。结论:评估PTE临床可能性时,不仅要关注ABG指标的绝对值水平,更应寻找反映动态变化的征象。  相似文献   
32.
病例回顾 患者,男,49岁,2001年4月因“突发左侧胸痛3天”住院。患者胸痛与呼吸明确相关,伴有发热。患者既往左下肢静脉血栓5年,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年。入院后血气分析示Pa0281.1mmHg,PaCO2 37mmHg,因考虑肺栓塞(PTE)行胸部CT、肺动脉核磁共振、肺通气灌注显像等检查,结果均未显示异常变化。患者右下肢较左下肢粗2cm,双下肢深静脉超声(-),  相似文献   
33.
目的分析术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可手术性评估的结果,探讨评估CTEPH可手术病变与高肺血管阻力(PVR)不符的方法。方法将2002年3月至2010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33例CTEPH患者纳入可手术性分析程序,其中男86例,女47例;年龄17~72岁(49.10±22.70岁)。按术前CTEPH患者可手术性评估程序将133例患者分为可手术组(A组,n=82,年龄47.80±21.60岁)和不可手术组(B组,n=51,年龄50.30±23.40岁)。两组患者入院后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CT造影检测并计算CTEPH导致的阻塞肺动脉段(OPS),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和PVR,计算NT-pro BNP/OPS和PVR/OPS。结果 A组82例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试验,其中81例麻醉试验阳性,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1例围术期死于持续性残余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衰竭,全身麻醉试验特异性为98.78%。术后随访80例(98.77%),随访时间1~95个月(42.70±28.40个月),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B组51例CTEPH患者中手术不可探及病变32例(62.75%),合并严重疾病13例(25.49%),PVR过高而与手术可探及病变不成比例6例(11.76%)。A组81例全身麻醉试验阳性患者的NT-proBNP/OPS为80~150 pg.ml-1/OPS,PVR/OPS为50~100 dyn.s.cm-5/OPS。B组6例高PVR与手术可探及病变不成比例而未手术患者的NT-pro BNP/OPS(315.00±83.00 pg.ml-1/OPS vs.115.60±40.50 pg.ml-1/OPS,P=0.000)和PVR/OPS(190.00±57.00 dyn.s.cm-5/OPS vs.76.40±26.30 dyn.s.cm-5/OPS,P=0.000)明显高于A组全身麻醉试验阳性患者。结论外周型CTEPH手术不可探及病变、合并严重疾病、手术可探及病变与PVR严重不一致是三种最常见的不可手术情况。NT-pro BNP/OPS、PVR/OPS可作为评估手术可探及病变与PVR严重不一致的指标。全身麻醉试验可作为手术前最后的可手术性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4.
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肺动脉高压(PAH)这个概念由Dresdale等[1]于1951年首先正式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被重视,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遗传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到临床研究、自然病程和流行病学;从诊断到治疗都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近年来国际上对PAH的研究更加深入,2003年威尼斯第三届肺动  相似文献   
35.
1病例介绍患者40岁 ,男性 ,主诉胸闷、憋气2个月。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 ,活动后加重 ,夜间喜高枕 ,右侧卧位能缓解 ,夜间时有憋醒。无乏力、盗汗及胸痛。否认外伤史 ,否认长期卧床史。查体 :BP140/95mmHg,P85次/分 ,R24次/分 ,体胖 ,颈短 ,悬雍垂肥厚 ,咽腔狭小。未见桶状胸 ,双肺呼吸动度相同 ,可闻及少许干鸣音 ,心界不大 ,心律齐 ,未闻及杂音 ,腹软 ,无压痛 ,肝脾未扪及 ,叩诊为鼓音 ,移动性浊音阴性。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指端稍发绀 ,轻微杵状指 ,双下肢无水肿 ,无红肿 ,无浅表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在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时,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所致的患者通气及氧合状况相关的生理学效应。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交叉随机对照研究的设计方案,在保留呼气阀于面罩处的基础上,随机将氧气注入点置于呼吸机出气口处(出气口处)、面罩与管路连接处(面罩连接处)或面罩上。起初5~10 min,保持吸氧流量(FlowO2)至研究前水平,待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稳定后再调节FlowO2,保证SpO2在90%~95%。比较在不同氧气注入点时,吸氧流量在研究前水平5~10 min时的SpO2,NPPV 0.5 h、1 h及2 h时的氧流量需求、通气、氧合、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等相关指标。结果共10例患者入选。在相同吸氧流量条件下,Sp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98.9±0.9)%比(96.9±1.1)%,P=0.003];在氧气注入点置于面罩连接处显著高于面罩上[(96.9±1.1)%比(94.1±1.6)%,P=0.000]。吸氧流量在氧气注入点置入面罩上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及出气口处(P<0.05)。动脉血氧分压与吸氧流量之比(PaO2/FlowO2)在氧气注入点置于出气口处时显著高于面罩连接处(67.9±31.1比37.0±15.0,P=0.007)及面罩上(67.9±31.1比25.0±9.1,P=0.000)。pH值、PaCO2、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困难相关指标在不同氧气注入点位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便携式无创呼吸机行NPPV时,氧气注入点位置对患者氧合状况改善的影响较大,对通气状况及呼吸功耗的影响相对较小;呼气阀置于面罩处时,氧气注入点离呼吸机出气口越近,氧合状况越易改善,吸入氧流量要求越低。  相似文献   
37.
尽管GINA方案推广多年,治疗药物不断增多,但严重哮喘并未减少,有10%~20%的哮喘患者发生致死性哮喘,全球每年有18万人死于哮喘[1-3]。本文报告48例严重哮喘呼吸衰竭的病例,以总结治疗经验。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7年5月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48例严重哮喘患者。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1~82岁。诊断均符合2006GINA哮喘指南,属于临床症状未控制类型[4]。致死性哮喘的定义为严重哮喘加重至少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①呼吸骤停;②需要机械通气;③高碳酸血症,PaCO2>6.65kPa(50mm Hg)和/或呼吸性酸中毒,pH<7.30;④猝死。难治性哮喘…  相似文献   
38.
卡泊芬净治疗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呼吸、急诊和外科ICU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IF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05年5月—2006年11月共有13例接受了卡泊芬净治疗。13例中确诊IFI6例,包括念珠菌菌血症4例(白念珠菌2例,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各1例)、肺IFI2例(光滑念珠菌和曲霉各1例);拟诊肺IFI3例(白念珠菌1例,曲霉2例);疑似肺IFI4例,病原真菌不明。基础疾病为心血管外科术后8例,骨科与普外科术后各1例,肺癌术后复发化疗、间质性肺疾病和成人Still′s病各1例。卡泊芬净中位疗程14(1~55d)d。1例于用药当天死于心脏骤停疗效无法判断,12例可评估患者中,痊愈4例(4/12,33.3%),显效4例(4/12,33.3%),总有效率(8/12,66.7%),进步和无效各2例。死亡6例(6/13,病死率46.2%)。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卡泊芬净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卡泊芬净是治疗IFI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39.
无论治疗急性血栓栓塞事件还是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抗凝药物临床应用均需权衡抗凝治疗获益和潜在出血风险.长期以来,首选和标准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是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VKA主要通过影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发挥抗凝作用,同时因影响蛋白C、蛋白S、蛋白Z合成,故在抗凝初期存在潜在的促凝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发展趋势是作用于单一靶点、直接发挥抗凝作用、方便长期口服.  相似文献   
40.
急性肺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均属于导致高病死率的急症[1], 两种疾病很少同时发生。然而, 当两种疾病同时存在, 会极大增加患者病死率[2]。APE导致的低氧血症, 可能成为诱发存在冠脉固定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出现AMI的原因。虽然2018年心肌梗死通用全球定义将肺栓塞导致的氧供需失衡作为2型心肌梗死(type Ⅱ myocardial infarction, T2MI)的病因之一[3], 但此种病例罕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及时识别并成功抢救的APE导致的T2MI病例, 并回顾相关文献总结经验, 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类患者的诊疗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