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调查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激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原因。方法 调查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8例(678眼)。术中使用Alcon LenSx飞秒激光行晶状体前囊膜切开、预劈核、透明角膜切口以及部分弧形角膜松解切口,随后按标准方法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中与激光相关的并发症并用Adobe Photoshop CC 2017进行量化分析,同时探讨上述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结果 激光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前囊膜切开不完整为6.34%、前囊膜撕裂为2.65%、劈核不完整为1.03%、角膜切口分离不全为6.49%、角膜切口靠内为25.81%、角膜切口倾斜为2.21%、弧形角膜松解切口偏中心为4.92%、负压环脱失为0.59%、结膜下出血为31.12%及瞳孔缩小为7.23%。以上对应并发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分别为:眼位偏斜占41.86%、前囊膜切开不完整占55.56%、Ⅳ度硬核白内障占42.86%、老年环占45.45%、眼位偏斜占50.28%、眼位偏斜占53.33%、眼位偏斜占44.44%、患者配合不佳占100.00%、高负压占100.00%及前囊膜切口与虹膜太接近占63.27%。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虽然精准、微创,但仍然有部分患眼因各种原因而出现激光相关的并发症,眼科手术医师应关注这些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微小RNA结合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汉族原发性前房角关闭(PAC)人群的关联性。方法以流行病学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对照设计。收集江苏省阜宁县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PAC患者(PAC组)232例和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306例临床资料。采用TaqMan-MGB荧光探针法检测HGF基因的rs5745646(T/C)位点SNP基因型,比较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的分布。结果 PAC组的基因型分布为TT 71.6%、TC 27.0%、CC 1.4%,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TT 70.9%、TC 26.6%、CC 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江苏阜宁县汉族人群的HGF基因rs5745646位点SNP与PAC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3.
角膜散光由角膜前表面散光(anterior astigmatism,AA)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osterior astigmatism,PA)组成。据文献统计,PA在-0.01~-1.10 D范围内,85.0%~96.1%为逆规散光。随着年龄的增长,PA总体呈现由逆规向顺规漂移的趋势,AA的趋势则与之相反。因此,对于青年人,PA使总角膜散光(total astigmatism,TA)减小;对于老年人,PA使TA增大。在临床上,忽略PA会错误估计TA,影响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后的视觉质量。本文旨在介绍PA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以供眼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24.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炎症、自噬和氧化应激等非遗传生物因素在其发病和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氧化性DNA损伤是RP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光感受器变性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突变,这些途径包括DNA修复、氧化应激的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MUTYH、CERKL和GLO1)的激活。暴露于氧化应激改变了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此外,P2X7受体的上调会引起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从而导致RP的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多途径分析表明氧化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和变性的恶性循环,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是RP氧化应激的关键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2,46:341-346)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索E3泛素连接酶SYVN1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中对DNA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中波紫外线(UVB)处理的SRA01/04细胞为研究对象。将培养的SRA01/04细胞分为对照组、OV-SYVN1组、UVB组、UVB+HA组和UVB+OV-SYVN1组,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SYVN1和XRCC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应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NA损伤标志物γH2A的荧光强度变化。应用免疫沉淀实验验证XRCC5的泛素化修饰及其与SYVN1的相互作用。结果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OV-SYVN1组中SYVN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UVB组中γH2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0 1);与UVB+HA组比较,UVB+OV-SYVN1组中γH2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UVB+HA组比较,UVB+OV-SYVN1组中γH2A染色明显加强。UbiBrowser软件...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角膜异物外伤后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期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2例(12只眼)非结核分枝杆萧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经过以及预后情况.主要的实验诊断方法包括角膜病灶刮取物的微生物培养、抗酸染色、聚合酶链式反应、病变角膜的组织病理及电镜检查.治疗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应用抗生素、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以及角膜移植.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采用算术平均数法计算.结果 本组11例为同一基层医院角膜金属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感染,另1例发生于芦苇刺伤角膜后.较特征性的体征包括角膜基质灰蓝色或灰白色结晶样、多灶性浸润,可伴有溃疡形成、后弹力层放射状改变等.12例微生物培养均为快速生长型非结核分枝杆菌(5例鉴定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型),8例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查7例细菌阳性,3例电镜检查均见吞噬了细长杆状或短粗型的分枝杆菌的门细胞和坏死组织.10例经局部和全身应用多种抗生素(阿米卡星、利福平、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等)以及5%碘酊病灶烧灼清创2~5个月治愈,2例药物治疗6个月无明显疗效经板层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治愈.结论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少见的机会性感染,可在角膜异物摘除术后群发流行,诊断困难,易被误诊为真菌性角膜炎,可经细菌培养、抗酸染色明确诊断.该病病程长,药物治疗反应慢,大多数患者可经抗生素控制,顽固性病例需角膜移植治愈.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结膜囊细菌是否受季节的影响。方法对连续住院手术的349例患者(370只眼)进行结膜囊需氧菌培养,阳性者做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结膜囊培养阳性率分别为70.5%、67.7%.42.8%和40.4%。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培养的细菌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比率达42.6%。细菌种类和耐药性方面各季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春夏季节眼科住院患者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加强这个季节术后感染的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快速诊断细菌性、真菌性眼内炎及混合感染的价值。 方法 MPCR法检测常见致病性细菌和真菌菌株,并检测38例患者41只眼(双眼3例,单眼35例)眼内液标本,与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比较。 结果 MPCR法5 h即可检测出标本中微量细菌和真菌,41份标本MPCR检测阳性34份(82.9%),其中细菌阳性26份,真菌阳性6份,细菌和真菌均为阳性2份,MPCR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或真菌培养 (χ2=9.60,P<0.05)。 结论 MPCR速度快、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有助于细菌性和真菌性眼内炎的快速明确诊断。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1-83) 相似文献
29.
透明质酸酶在眼科临床已广泛使用 ,但它在球周麻醉中的加用与否还存在争议。在白内障手术中它可以溶解前房内残留的透明质酸 ,但其在青光眼手术中的作用还不能肯定 ,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本文就透明质酸酶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眼科手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iTrace视功能分析仪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及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LOCSⅢ)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混浊评估中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05/08本院眼科的ARC患者104例104眼。裂隙灯行LOCSⅢ分级; iTrace获取晶状体混浊地形图分级(OMG)和晶状体功能失调指数(DLI); Pentacam获取核分级(PNS)和Scheimpflug图像,ImageJ测量Scheimpflug图像各区域的累积光密度(IntDen)。SPSS 26.0分析参数正态性和相关性。 结果:各参数除3mm范围IntDen和6mm范围后囊区IntDen外均正态分布。PNS与NC、NO均正相关(r=0.521、0.440,均P<0.01)。3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s=0.459、0.450,均P<0.01)。3mm范围核区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539、0.543,均P<0.01)。3mm范围后囊区IntDen与NC、NO均负相关(r=-0.315、-0.321,均P<0.01)。6mm范围IntDen与NC、NO均正相关(r=0.321、0.288,均P<0.01)。3mm范围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57、-0.234、-0.282,均P<0.01)。6mm DLI与NC、NO、PSC均负相关(r=-0.247、-0.304、-0.227,均P<0.05)。3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68、0.333,均P<0.01)。6mm范围OMG与CC、PSC均正相关(r=0.275、0.245,均P<0.05)。3mm范围DLI与PNS、3mm范围核区IntDen均负相关(r=-0.217、-0.197,均P<0.05)。 结论:三种晶状体混浊评价系统各有优势,将各参数结合可更客观地评价晶状体各区混浊,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