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5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97篇
药学   3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农药对人的最重要危害之一就是其致突变,即产生染色体的断裂效应。对此,毒理学家和卫生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这种致突变的危险性,并努力使之减至最小。到目前为止,巳对400种农药的致突  相似文献   
192.
以生物学效应机制为基础的剂量—反应(BBDR)模型是毒性反应中生物学过程的数学描述。作为对非致癌化学物危险评价常规方法的一种改进,它可将毒作用的效应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联系起来,因而能大大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度。本文以5—氟尿嘧啶(5—FU)为例,介绍一种对大鼠发育毒性评价的BBDR模型。结果表明,胚胎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抑制、DNA合成障碍和细胞周期阻滞是5—FU发育毒作用中的关键性事件;其剂量—反应关系可通过BBDR模型给出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3.
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正常光照条件下,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存在昼夜节律性,给药后昼夜节律性不消失。但体温振幅减小,中值降低,黑暗中期给药后,峰值位相显著延迟;活动度振幅增加,中值显著降低,峰值位相延迟。结论 外源性褪黑素不能使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消失,而只是改变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但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4.
195.
氡是地壳中铀的天然衰变产物,普遍存在于环境空气中。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普通人群对氡的接触机会和暴露水平明显增加。主要的职业性氡接触人群是铀矿工。矿工吸入高浓度氡(^222Rn)会增加患肺癌的危险性。利用矿工模型的外推表明,氡是第二位致肺癌因素。德国7%的肺癌、荷兰4%的肺癌、瑞典4%的肺癌以及美国10%~15%的肺癌由氧暴露引起。  相似文献   
196.
童建 《毒理学杂志》2004,18(1):46-47
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往往同时或先后接触多种外源性的化合物。虽然有些环境或职业危害可主要归因于某一种化合物的暴露,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污染或职业性损害是由多种化学混合物共同参与并产生不良健康效应的。  相似文献   
197.
氡及其子体吸入对大鼠外周血损伤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氡暴露致大鼠外周血损伤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 ] 2 0 0 1年至 2 0 0 2年选用 2个月龄的雄性SD大鼠 ,吸入氡及子体的累积剂量分别为 66、111、174工作水平月 (WLM)后 ,观察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变化 ,检测血清中LDH、GSH和总蛋白含量 ;用SCGE和RT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DNA链断裂情况及IL 6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大鼠吸入氡及其子体后 ,66WLM组外周血中粒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最高剂量组血清总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 ;各剂量组PBMC的DNA迁移长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 ,而且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IL 6mRNA的表达在 66和 174WLM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论 ]在本实验的染毒剂量下 ,大鼠吸入氡及其子体后血清中总蛋白降低 ,PBMC的DNA损伤程度随着暴露剂量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8.
目的 探讨光照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褪黑素膜受体基因(mt1和mt2)表达的影响,为生物钟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将10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12:12)条件下饲养.6周后用活动度测定仪筛选昼夜节律表现比较一致的大鼠,每组36只,再根据不同检测时间点随机分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继续于相应光照条件下(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饲养1周后,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clock、mt1和mt2的变化,用余弦软件进行节律特征分析,并比较在两种光照条件下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结果 在全黑暗光制下,clock、mt1和mt2均呈节律性表达,其峰值相位分别位于CT7、CT9和CT11;在光照-黑暗交替(12:12)光制下,各基因表达的节律特征发生了变化,峰值相位分别为ZT21、ZT8和ZT6.在不同光制下,基因表达的强度和振幅有所不同.结论 光照能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光照可能通过clock对mt1和mt2的表达节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9.
目的 探讨光照对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褪黑素膜受体基因(mt1和mt2)表达的影响,为生物钟应用于临床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将10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12:12)条件下饲养.6周后用活动度测定仪筛选昼夜节律表现比较一致的大鼠,每组36只,再根据不同检测时间点随机分6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继续于相应光照条件下(全黑暗和光照黑暗交替)饲养1周后,收集外周血淋巴细胞.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生物钟相关基因clock、mt1和mt2的变化,用余弦软件进行节律特征分析,并比较在两种光照条件下基因表达的节律变化.结果 在全黑暗光制下,clock、mt1和mt2均呈节律性表达,其峰值相位分别位于CT7、CT9和CT11;在光照-黑暗交替(12:12)光制下,各基因表达的节律特征发生了变化,峰值相位分别为ZT21、ZT8和ZT6.在不同光制下,基因表达的强度和振幅有所不同.结论 光照能影响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clock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光照可能通过clock对mt1和mt2的表达节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0.
目的证明肿瘤抑制因子Tob1是否增加人类乳癌细胞系MDA-MB-231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并初步探讨Tob1发挥辐射增敏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集落形成实验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Tob1对MDA-MB-231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由Tob1诱导的受γ线照射后乳癌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重组腺病毒介导的Tob1高水平表达可显著增加乳癌细胞MDA-MB-231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P<0.05),并可引起受照射后乳癌细胞中与凋亡及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结论肿瘤抑制因子Tob1可能通过对细胞凋亡及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增加乳癌细胞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