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6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5篇 |
临床医学 | 20篇 |
内科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11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60岁以上与45岁以下食管癌放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1984年我们放射治疗食管癌868例,其中60岁以上高龄者290例,45岁以下低龄者79例。因年龄不同,二者疗效有明显差异,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高龄组,男208例,女 82例,年龄 60岁~78岁,平均64.7岁。病程10天~24个月,平均 3.3个月。3个月内就诊者146例,占50.3%。部位:上段54例,中段217例,下段19例。病变长2cm~12cm,平均5.2cm。病 相似文献
72.
60岁以上高龄人与45岁以下中年人食管癌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1984年我科共收治住院食管癌患者868例,其中60岁以上高龄患者290人,45岁以下低龄患者79人,均采用~(60)C_o和10MV—X线放射治疗。高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低龄患者,分别为13.1%、5.1%。比较其原因高龄患者病程较短,Ⅰ、Ⅱ期者较多,其机体较衰老,不利于肿瘤过度生长和扩散,复发较慢,转移较少。但高龄患者放疗并发症较多,机体免疫力低,死于并发症和非肿瘤病者远多于低龄患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连云港地区1234例孕中期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结果,探讨染色体异常核型在各产前诊断指征下发生的频率、类型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产前诊断的不同指征,将染色体核型结果分组,分析染色体异常核型的检出率及分布。结果 1234例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中,母血清学产前筛查高风险900例(3.11%);高龄(≥35岁)235例(2.13%);超声提示胎儿异常62例(11.29%);不良孕史24例(4.17%);无创产前DNA检测提示异常7例(85.71%),共检出异常核型48例(3.89%)。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易位6例,5例遗传自亲代,1例为新发突变;染色体倒位6例,均遗传自亲代;性染色体异常7例,21三体15例,18三体4例,13三体1例,三倍体1例。结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临床产前诊断的经典方法之一。超声检查提示异常以及高龄孕妇应注意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对于无创产前DNA检测的结果要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验证。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1例新发46, X, der(X)t(X;Y)(q26;q11)胎儿进行产前遗传学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22日就诊于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的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 采集夫妇的外周静脉血样以及胎儿的脐血样本, 进行常规的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羊水DNA, 对其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 并对变异的致病性进行分析。结果孕25周超声检查提示胎儿为永存左上腔静脉, 二、三尖瓣少量反流。G显带核型分析显示, 胎儿Y染色体pter-q11片段易位至X染色体长臂q26处, 孕妇夫妇核型均未见明显异常。CMA检测显示, 胎儿X染色体长臂末端存在约21 Mb的缺失[arr[hg19]Xq26.3q28(133912218154941869)×1], Y染色体长臂存在约42 Mb的重复[arr[hg19]Yq11.221qter(1740591859032809)×1]。结合DGV、OMIM、DECIPHER、ClinGen及PubMed等数据库的检索结果, 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 判断上述Xq26...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VR)训练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35 例,随机分为VR 训练组(n=19)和常规训练组(n=16),常规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常规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训练;VR 训练组给予3 个月的VR 训练和作业疗法训练。采用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测试对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进行评价,采用88 项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 区及E 区、改良Ashworth 量表(MAS)、Berg 平衡量表(BBS)对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 之D 区、E 区评分、MAS评分、BBS 评分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VR 训练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精细运动发育商、GMFM-88D 区评分、E 区评分、BBS 评分、MAS 评分较常规训练组明显改善(P 结论 VR 训练可有效提高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下肢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7.
78.
79.
目的:观察自制踝足矫形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态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佩戴自制踝足矫形带同时进行步态训练。治疗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步速。结果:治疗3周后,2组患者患侧CS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BBS、FMA及步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自制踝足矫形带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踝关节痉挛,矫正足下垂内翻,改善平衡功能,增加步速和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0.
精品课程建设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资源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我院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2014年获批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校内精品课程。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就课程组在师资队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