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47篇
药学   29篇
  2篇
中国医学   17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开发一种可长效缓释的载美洲大蠊活性部位CⅡ-3微球,并考察其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低温水相-水相乳化法将CⅡ-3CⅡ-3制备成葡聚糖微粒。以载药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葡聚糖微粒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材料,将优化工艺制备的CⅡ-3CⅡ-3葡聚糖微粒采用水包油包固体复乳法包封在PLGA微球中。对CⅡ-3微球外观形态、微球体外释放特性,以及CⅡ-3微球对RAW264.7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 优化制备工艺后的CⅡ-3葡聚糖微粒载药量为(27.41±0.60)%,包封率为(74.43±4.15)%,进一步制备得到的CⅡ-3微球载药量为(1.21±0.02)%,包封率为(31.27±0.88)%,平均粒径为(39.51±0.19)μm。CⅡ-3微球在pH 4.0和pH 7.4的PBS中360 h检测微球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5.83±1.97)%和(75.19±3.69)%,这2种PBS中的体外释放特性分别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和Fick扩散。体外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将CⅡ-3制备成微球可有...  相似文献   
22.
目的 (1)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保护作用。(2)探讨临床应用G-CSF和EP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大鼠实验:72只大鼠制备局灶性I/R模型,分为G-CSF组(给予G-CSF)、EPO组(给予EPO)和对照组(均n=24),各组又分为1 d、7 d、14 d、28 d,共4个亚组(均n=6)。于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面积检测。(2)临床试验: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G-CSF(GCSF亚组,12例)、EPO(EPO亚组,12例)和G-CSF+EPO联合(G-CSF+EPO亚组,12例)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评分。结果 (1)大鼠实验:再灌注后14和28 d,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2)临床试验:治疗后1、7和14 d各组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8 d、3个月、6个月、1年、2年各治疗亚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G-CSF+EPO亚组疗效明显优于G-CSF亚组和EPO亚组(P0.05)。治疗后14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体积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8 d各亚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G-CSF、EPO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G-CSF、EPO能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减小梗死面积,对大鼠I/R损伤有保护作用。G-CSF和EPO单药或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耐受性良好,可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LncRNA FAM230B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结肠上皮细胞FHC和人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SW620、HCT116,qRT-PCR法与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LncRNA FAM230B、IL6R mRNA及蛋白表达量;以SW480细...  相似文献   
24.
25.
本科于1998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DHS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73例,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4例,现就失败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山西  省侯  马市  妇幼  保健  站===  ===黄艳 《实用医技杂志》2014,(6):112-113,686
<正>原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了妇幼保健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其中第四项职责是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因此,妇幼保健机构全面推进和认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1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是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卫生策略和手段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  相似文献   
27.
2009年3月6日,武汉市发生1例婴儿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卡介苗后36h死亡病例,武汉市某医疗保健机构院内专家组分析认为婴儿死亡原因与预防接种有关联,该机构向区卫生局提出申请,要求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武汉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经过调查与分析,排除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婴儿所患疾病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ns),婴儿死亡原因是由于患有间质性肺炎致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现将调查诊断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石榴多酚(punicosides,Puns)对乙醇所致的急性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Puns低、中、高3个剂量组和水飞蓟宾组。预先给予Puns组和水飞蓟宾组灌胃给药4周后建立乙醇所致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观察Puns对肝、胸腺和脾脏指数的影响,检测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和甘油三酯(TG)的含量,及肝匀浆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的含量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Puns中剂量和高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肝脏脂肪变性情况,降低小鼠血清中的ALT,AST,TG水平,降低肝匀浆中的MDA含量,增加SOD,GSH-Px和GSH-ST 3种酶的活性,改善肝组织学变化,抑制肝组织中MCP-1和NF-κB的表达。结论:Puns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乳酸阈强度下探讨无氧阈机制的人体与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别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探讨乳酸阈强度下代谢转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4名体育专业学生作为人体组,进行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选取30只SD大鼠作为大鼠组,进行递增负荷游泳运动。首先确定两组受试各自的乳酸阈强度,后在不吸氧与补充吸氧条件下按相同运动方案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乳酸阈强度,分别于运动前和乳酸阈强度下测定人体组及大鼠组静脉血氧分压、丙酮酸和乳酸含量。结果:(1)人体组和大鼠组在乳酸阈强度下,氧分压平均值分别是33.55±6.49mmHg(不吸氧)、31.86±6.23mmHg(补充吸氧)和58.64±2.01mmHg(不吸氧)、54.82±7.27mmHg(补充吸氧);血乳酸平均值分别是3.61±0.56mmol/L(不吸氧)、3.72±0.58mmol/L(补充吸氧)和5.43±0.55mmol/L(不吸氧)、5.35±0.50mmol/L(补充吸氧)。人体组和大鼠组运动前及乳酸阈强度下,丙酮酸平均值分别是0.97±0.17mmol/L、1.04±0.16mmol/L和0.93±0.25mmol/L、0.91±0.37mmol/L。(2)在乳酸阈强度下,不论是否吸氧,人体组和大鼠组血乳酸含量与氧分压之间均不相关,整个测试过程中人体组血氧饱和度均不低于98%;而二者血乳酸与血丙酮酸含量之间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二者运动前与乳酸阈强度时的血丙酮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运动中由有氧向无氧代谢转变时体内不缺氧,本实验结果在整体水平上支持了糖酵解时丙酮酸转变成乳酸入血,以防止其堆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30.
家系1 先证者,女,28岁.结婚4年,3次妊娠均于两个月左右胚胎停止发育.月经规律,妇科检查无异常,优生四项检查及内分泌检查无异常.非近亲结婚,孕期无患病及服药史,无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线接触史.细胞遗传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