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典型案例教学法在介入科护理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介入科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理本科生60名作为研究对象,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的实习生为对照组,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的实习生为观察组,每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典型案例教学法。教学结束时,采用理论和技能操作考核、临床能力评估和问卷调查量化评分方法,分别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学生理论成绩和技能操作成绩分别为(85.27±6.41)、(89.10±3.93)分,对照组分别为(80.90±6.68)、(85.13±3.9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4、3.913,P均<0.05)。观察组学生临床处置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和职业心理素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7~3.673,P均<0.05)。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5~7.817,P均<0.01)。结论 基于网络教育平台的典型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介入科护理本科生实习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2.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法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180例惠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浅表静脉直接采血法,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间接采血法.比较两种采血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能减轻惠儿的痛苦、确保血标本质量,且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3.
54.
55.
56.
目的:探讨晨间提问法在综合性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方法:分析并比较采用晨间提问教学法前后一年的儿科实习护生的教学满意度和出科理论考核成绩。结果:采用晨间提问教学改革后,护生的教学满意度和出科理论成绩明显高于教学改革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晨间提问教学法简单、实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护生的教学满意度和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57.
58.
59.
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法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8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浅表静脉直接采血法,观察组采用留置针间接采血法,比较两种采血方法首次穿刺成功率、血标本质量(溶血、凝血)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婴幼儿静脉留置针间接采血方法能减轻患儿的痛苦、确保血标本质量,且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儿童支气管哮喘常见的诱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调查229例在我院门、急症就诊的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分为婴幼儿组(〈3岁)和儿童组(≥3岁),分析常见的诱因。并对入选的患儿在治疗缓解后1周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分析常见的过敏原。结果: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作最常见的诱因,婴儿组为93.2%,在儿童组为5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122,P〈0.01);吸入激素自行减量及停药是诱发哮喘的另一重要诱因,婴儿组为30.1%,儿童组4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952,P〈0.05);居住/接触的环境过敏原导致哮喘发作,婴儿组为26.2%,儿童组4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7.497,P〈0.05);虽然运动是诱发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2.744,P〉0.05);共有172例患儿过敏原皮试阳性,占77.1%;其中尘螨是最主要的过敏原,婴儿组屋尘螨阳性率为54.4%,儿童组为7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3.072,P〈0.01);婴儿组粉尘螨阳性率43.7%,儿童组为6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248,p〈0.01);结论: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哮喘最常见的诱因,尤其是婴幼儿。随着年龄增大,非感染因素逐渐成为诱发哮喘的主要诱因。减少呼吸道感染,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遵照医嘱使用哮喘控制药物,是减少哮喘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