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右心房内带蒂球形血栓极罕见。我院通过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最后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1例,现报告如下。武××,女性,23岁,住院号135492,因劳累后心悸、气促4年余,反复全身浮肿、腹胀3年余于1976年12月4日入院。体查:呼吸24次/分,血压13.3/10.7kPa 汞柱。气促,端坐位,轻度发绀。颈静脉充盈,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76次/分,绝对不齐,三尖瓣区有时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性杂音。腹大如足月妊娠,腹  相似文献   
72.
73.
复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合并其他先天畸形、瓣膜疾病、冠脉病变等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策略和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3例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其中男7例,女6例,平均年龄(25.2±20.3)岁。复合类型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室间隔缺损(VSD)2例,ASD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ASD合并二尖瓣狭窄(MS)1例,ASD合并冠脉狭窄需介入治疗1例,ASD合并右位心1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PDA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1例,PDA右位心、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VSD合并下腔静脉肝段缺如1例。经导管治疗原则:ASD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者先处理后者,再行ASD封堵;VSD合并PDA者先行VSD封堵,再行PDA介入治疗;PDA合并预激综合征者先行射频消融治疗,再行PDA介入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结果13例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堵塞的ASD、VSD及PDA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跨肺动脉压差由术前的(78.5±28.9)mmHg(1mmHg=0.133KPa)降至(21.4±6.8)mmHg;平均(11.0±8.8)个月随访仍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征把握恰当、治疗方法合理,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原因,评价两种压迫法治疗的效果。方法自1979年~2004年10月,假性动脉瘤病人2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比较两种压迫法的效果。结果本组病人大于60岁11例,高血压病人例12例,冠状动脉介入术8例,应用大于7F鞘11例,初学者穿刺16例,误穿股浅动脉4例,穿刺大于3次15例,术后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不当8例(时间短,位置偏差等),术后应用肝素7例,术后卧床时间短(小于12h)、剧烈活动(剧烈咳嗽,下蹲等)6例为其特点。所有病人成功治愈。RCB组成功率100%(11/11),UGCR组86.7%(13/15)(P=0.21);并发症发生率RCB组9%(1/11),UGCR组6.7%(1/15),两组无差异(P=0.82);成功时间RCB组平均2.1,UGCR组0.5(P<0.05)。结论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RCB或UGCR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5.
N终端脑钠尿肽激素原诊断早期心力衰竭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心衰程度与N终端脑钠尿肽激素原 (Nt proBNP)血浆浓度的相关性 ,并与血浆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 (RAS)的激素水平及内皮素 (ET)浓度比较 ,了解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 ,以探讨心衰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 :38例心脏病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标准分为A组 (心功能Ⅰ级 )、B组 (Ⅱ级 )、C组 (Ⅲ级及Ⅳ级 )三组 ,正常对照组 2 2例。分别用ELISA法检测Nt proBNP血浆浓度 ,放射免疫法检测RAS的激素水平、ET血浆浓度 ,心脏彩色B超检测其射血分数(EF)。结果 :B组和C组患者的Nt proBNP、ET血浆浓度、RAS的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组与C组比较 ,Nt proBNP、ET血浆浓度的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RAS的激素水平虽升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在无症状性心衰患者 (EF <5 0 %但无心衰症状 )则仅Nt proBNP浓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EF≥ 5 0 %∶EF <5 0 % ,P <0 .0 5 )。结论 :慢性心衰患者均存在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 ,而以Nt proBNP血浆浓度升高更为敏感 ,可望作为评价心衰严重程度和早期心功能受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6.
长 Q—T 间期综合征多数是家族性的,但个别也可以是非家族性的。后者诊断较前者困难,但在原发性 Q—T 间期延长的基础上,心电图出现交替性 T 波,则诊断就更加无疑了。现报告一例如下。黄×× 住院号156233,女性,43岁。因一天内阵发性昏厥5次于1979年6月27日入院。当天上午10时激动后突感头晕,见双眼上翻,口吐泡沫,2分钟后自行缓解。上午11时又有类似发作半小时。下午7时第三次发作,当时见神智清楚,心律齐。入院后又发作2次,每次历时半小时,伴抽搐。发作前心电图检查示 Q—T 延  相似文献   
77.
由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学说的发展,近年对一些具有心动过速、收缩压增高以及某些神经官能症侯群的病人,进行了全面的临床学及血流动力学研究,发现其症侯与兴奋交感神经β受体所产生的症状相类似,故称之为β受体反应亢进症。近年国内亦有陆续报道。现将两个医院收治之住院病人24例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8.
报道1988年4月~1995年8月10例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患者联合应用永久起搏及β-受体阻断剂治疗的结果及随访情况。10例LQTS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5.7(19~40)岁。有家族史者6例。平均症状出现年限5.1±5.4(1~18)年,平均晕厥次数4.3±2.5(2~10)次。均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反复发作,平均频率为190.6±15.4(162~202)bpm,平均窦性心律频率65.8±3(62~72)bpm,有8例曾口服普萘洛尔30-40mg/d,为时12~215个月;另2例服苯妥英钠300mg/d12个月后加服普蒂洛尔40mg/d半个月。上述药物治疗不能控…  相似文献   
79.
射频消融心动过速时合并孤立性左位心、先天性下腔静脉肝段缺如者罕见,本文报道1例右侧显性旁道经下腔静脉腹腔段-奇静脉(azygos vena)途径消融成功.患者女性,43岁,反复心动过速发作5年,体查: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肝脏位于左上腹部,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食道调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胸片正常,B超检查心脏未见异常、肝脏和脾脏反位.  相似文献   
80.
本文观察了右室起搏患者40例的T波变化。有3例起搏心动曾出现交替性T波,其均发生在装起搏器当天、有Q—T间期延长且术前或术中有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患者。交替性T波的出现与心室复极不均有关。提示起搏治疗将使这类患者深受裨益;34例自身心动出现电张调整性T波变化,为正常的电生理表现,应警惕误诊为病理性T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