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9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13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再狭窄患者和术后早期患者血浆可溶性Fas的改变及短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和无再狭窄患者,以及20例术后早期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均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血浆可溶性Fas水平。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469±126 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3±9ng/L)、冠心病组(123±23 ng/L)和无再狭窄组(132±30 ng/L)(P均<0.01);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血浆可溶性Fas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冠心病组和无再狭窄组之间血浆可溶性Fas差异无显著性。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6 h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急剧增高;术后3天对照组血浆可溶性Fas升高达最高峰,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则显著降低(分别为2 036±422和1 157±268 ng/L,P<0.01);术后7天对照组仍维持在高水平,治疗组下降至最低水平(分别为1 460±266和798±111 ng/L,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高于无再狭窄患者,血浆可溶性Fas持续增高可能成为预测再狭窄的有效指标;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使血浆可溶性Fas水平显著降低,可能是阿托伐他汀防治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2.
窄QRS波心动过速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窄QRS波心动过速是指QRS波时限≤100ms的心动过速,除房室旁路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涉及心室外,其他均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临床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活性和炎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和冠状动脉造影组,于术前0.5h和术后24h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的基础分泌和脂多糖刺激后的分泌;并检测血浆炎性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观察它们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对白细胞介素1β(152.3±72.6ngL比99.4±60.2ngL,P<0.01)、白细胞介素6(127.5±44.3ngL比65.6±36.5ngL,P<0.01)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102.8±54.4μgL比78.4±49.6μgL,P<0.05)的基础分泌增加,接受脂多糖刺激后这种分泌作用更加显著;均与对应的血浆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血浆淀粉样蛋白A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0.01)。随访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的亚组分析发现,炎性标志物较高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炎性标志物较低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促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激活和全身炎症反应,后者可能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妊娠相关α血浆蛋白(PAPP-α)的变化,以及其对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2005年2月至11月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比较55例支架置入术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34例,稳定性心绞痛17例,急性心肌梗死4周后4例)手术前及术后24hPAPP-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质量浓度,并于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采用定量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的狭窄,计算后期内径丧失指数。分析手术前后PAPP-α水平与再狭窄发生的关系。结果支架置入术后24hPAPP-α、hs-CRP较术前升高(P<0.05),而肌钙蛋白I、CK-MB无明显变化。手术后6个月内有再狭窄的患者术后PAPP-α较无再狭窄的患者高(P=0.02),且PAPP-α与支架置入术后冠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r=0.70,P<0.001);而有再狭窄的患者与无再狭窄的比较术前PAPP-α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PAPP-α与后期内径丢失指数相关性差(r=0.16,P=0.24)。结论支架置入术可导致体内PAPP-α与hs-CRP合成增加,并在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QT间期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50例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4个月,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与有效控制率的关系及其不良反应。结果:5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0%,且维持量小[(140±37)mg/d]。QT间期延长者较未延长者治疗效果更满意;QT间期未延长者延长负荷期后,部分患者QT间期延长而取得满意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时QT间期延长者疗效更满意。  相似文献   
36.
冠状动脉 (冠脉 )导引钢丝的出现是冠脉介入治疗的革命性进展[1] ,由于导引钢丝的方向可控 ,具有柔软性及一定的推送力和支持力等特点 ,使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在肺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冠脉导引钢丝在两例多发性肺动静脉瘘介入封堵  相似文献   
37.
分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戒烟时间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及丙二醛浓度的影响。将 10 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吸烟情况分为吸烟组、不吸烟组及戒烟组 ,其中戒烟组又根据戒烟时间长短分为近期戒烟组和长期戒烟组。分别用颗粒增强超敏透射比浊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及丙二醛浓度。结果发现 ,吸烟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及丙二醛浓度较不吸烟组明显升高 (分别为 4 .82± 0 .37mg L比 1.74± 0 .31mg L和 1.0 8± 0 .31mmol L比 0 .86± 0 .2 0mmol L ,P均 <0 .0 1) ;长期戒烟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近期戒烟组相比明显降低 (1.91± 0 .2 6mg L比 4 .6 6± 0 .2 4mg L ,P <0 .0 1) ;但丙二醛浓度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0 .93± 0 .17mmol L比 0 .95± 0 .14mmol L ,P >0 .0 5 )。结果提示 ,吸烟对氧化应激及炎症介质均有影响 ,但对两者的作用时间长短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38.
目的 评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 96例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RCA)组 5 3例 ;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 (TFCA)组 4 3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手术过程中均无死亡和心肌梗死并发症发生。两组插管成功率分别为 96 2 %与 97 7% ,两组冠状动脉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 94 3%与 95 4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出血并发症TRCA组为 0 ,而TFCA组为 7 2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术后持续卧床时间两组分别为 0与 (12 8± 5 6 )h ;住院天数两组分别为 (2 5± 0 4 )d与 (3 8± 0 6 )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 ,出血并发症少 ,住院时间短 ,且不影响术后患者活动。  相似文献   
39.
40.
先天性心脏病(CHD)种类繁多,有时又可能有二种以上的畸形,至今仍未有十分满意的分类方法,Abbott以青紫的存在与否,将CHD分为三大类:①无青紫类:无左右分流情况,如单纯性右位心、主动脉缩窄半月瓣二叶或四叶畸形等.②终期青紫类:平时有左向右的分流,但至终期或在特殊情况时有右向左分流,如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等.③青紫类:经常有右向左的分流,如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肺动脉瓣狭窄伴有房间隔缺损)、三腔心或二腔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