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41.
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长期应用两性霉素B所致肾小管酸中毒 (RTA)的发生率 ,探讨其影响因素及防治原则。方法 :1995年~ 2 0 0 1年间我院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 5 8例 ,观察其用药前后的临床表现、尿量、尿 pH值以及血、尿电解质变化 ,不典型者通过氯化铵试验证实RTA的存在。结果 :5 8例病人中有 8例发生RTA ,两性霉素B相关性RTA的发生率为 14 % ,出现RTA时累积剂量为 (2 915±s 2 30 4 )mg ,72 8~ 8135mg ,通过两性霉素B减量或停药 ,或者肾毒性药物如甘露醇、磺胺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减量或停药 ,可使肾小管酸化功能好转。结论 :RTA的发生和两性霉素B的剂量、肾毒性药物的合用有关。减少或停用上述药物 ,可使肾小管的酸化功能好转  相似文献   
42.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春煜  卢洪洲  石尧忠  翁心华 《新医学》2001,32(12):752-754
1引言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尚无有效的治疗,随着两性霉素B的问世,大约有60%~70%的病人得到治愈。70年代初,第一个对新型隐球菌有较好疗效的口服制剂氟胞嘧啶问世,与两性霉素B合用可提高疗效并缩短疗程。80年代以来,又开发出新的三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以及两性霉素B的脂质体,这些药物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2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隐球菌性…  相似文献   
43.
肺吸虫病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吸虫病是由主要寄生在肺部的一组并殖吸虫所引起的慢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临床表现多变,城市人群发病相对较少。为进一步增强对肺吸虫病的认识,现将我院1990年以来收治的14例肺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象与方法1.对象:收集190年1月~互999年8月住院治疗的  相似文献   
44.
食物源性脑寄生虫病住院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食物源性脑寄生虫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 用表格的形式对我院近 5年来出院时诊断为食物源性脑寄生虫病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共调查出院病史 1 90份 ,确认非重复的病例 1 1 5例 ,男 73例 ,女 42例 ,男女比例为 1 .74∶1。有生食史的占 2 0 .9% (2 4 / 1 1 5) ,出院诊断为脑囊尾蚴病的占 92 .2 % (1 0 6/ 1 1 5) ,脑并殖吸虫病占 3 .5 % (4/ 1 1 5) ,脑裂头蚴病占 2 .6 % (3/ 1 1 5) ,脑广州管圆线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各占 0 .9% (1 / 1 1 5)。住院次数在 2次以内的占 86 .1 % (99/ 1 1 5) ,3次以上的占 1 3 .9% (1 6/ 1 1 5)。 结论 应进一步重视食物源性脑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45.
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尧忠 《新药与临床》1996,15(5):306-308
  相似文献   
46.
在我国急性或亚急性重症肝炎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占90%。因病程凶险,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力争及早诊治,以提高抢救成功率。痨例报告女,28岁,住院号213667。因发热伴腹胀、纳减、频繁恶心、呕吐5天,出现黄疸并逐日加深3天入院。住院前4月行剖腹产及全宫切除,术中输血2000毫升。体检:神萎,金身皮肤及巩膜深度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随着对军团菌基因水平的深入研究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军团菌检测提供了一个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并已用于环境水和临床标本中的军团菌检测,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1]。但是,要使之成为常规的临床诊断方法,尚需不断完善和...  相似文献   
48.
建立引物双标记的 PCR- ELISA 法检测军团菌mip 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多流行病学、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均表明,军团菌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虽然PCR技术是一种早期、快速、敏感、特异的诊断方法,但临床应用尚有待于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对军团菌基因水平的深入研究以及PCR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军团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众多的方法中,PCR-ELISA法有望将PCR技术发展为临床常规应用的诊断方法,而成为当今国内外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建立一种新的检测嗜肺军团菌mip基因的引物双标记1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学教研室(200040)2 美国食物药…  相似文献   
49.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真菌性败血症已被认为是常见的医院内感染。将我院1964~1983年经血培养证实的真菌性败血症11例加以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50.
粪类圆线虫 (Strongyloidesstercoralis)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 ,有时也可侵犯肺部。文献报道 ,肺和支气管内有时可同时查见粪类圆线虫 4期 (即丝状蚴后期 ,童虫前期 ,童虫期 ,成虫期[1 ] )虫体。动物实验已证实该幼虫可侵入肺。迄今尚未见重症患者生前痰液中查见两期发育性线虫的报道。本文从患者痰液中检获的线虫 ,经鉴定为粪类圆线虫丝状蚴后期与成虫期两期发育性虫体 ,实为少见 ,特作报道。1 标本来源患者女性 ,34岁 ,江苏常熟人。因反复发热 ,关节酸痛 8年 ,面部红斑 ,蛋白尿 ,住上海市华山医院诊治。患病前曾在当地从事农业劳动 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