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31.
院内感染后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院内感染后败血症97倒,均经血培养证实。致病菌11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0株(26.5%),革兰阴性杆菌76株(67.2%),真菌5株(4.4%),厌氧菌2株(1.8%)。致病菌中以大肠杆菌(25株)为最常见,其次是肺炎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聚肠杆菌及四联球菌。单菌种败血症82例、复数菌败血症15例。所有病例均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起病急骤,昏迷15例,感染性休克64例。62例死亡,病死率63.9%。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报道自1981~1987年期间证实的26例肺炎杆菌败血症。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16~78岁,>60岁7例(26.9%)。院内感染后败血症20例(76.9%)。全部病例均有慢性基础性疾病或急性感染性疾病。19例有诱发因素。其中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5例,外科手术后5例,胃肠道感染4例,其他3例,静脉输注污染液2例,尤应重视。急骤起病,全部病例体温均>39℃。20例(76.9%)并发感染性休克,其中17例死亡,昏迷者2例。6例白细胞总数低于3×10~9/L者全部死亡。肾功能损害11例,肝功能损害10例。血培养共分离致病菌29株,3例获两种致病菌。 26例中17例死亡,病死率63.5%。  相似文献   
33.
近年来,随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许多严重危及生命的疾病虽有的得到控制或治愈,但因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导致严重继发感染,甚至败血症者日益增多,且预后甚差。为此,总结我院6年来因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导致败血症34例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4.
本文报道1980年1987年间经血培养证实的败血症167例。男98例,女69例。年龄6月~89岁。院内感染败血症96例(57.4%),院外感染败血症71例(41.6%)。单菌种败血症143例(85.6%),复数菌败血症24例(14.4%),全部病例均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慢性基础性疾病。164例有明确入侵途径。起病突然。昏迷者18例,感染性休克者78例。167例败血症获致病菌191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8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99株,真菌7株,厌氧菌2株。167例中75例死亡,病死率44.9%。死因为感染性休克63例,DIC或颅内出血12例。本文对影响预后因素,致病菌变迁、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62例皮肌炎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皮肌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2例皮肌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结果:62例皮肌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为41.9%,医院感染率随住院时间和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时间延长而呈增高趋势、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者医院感染率达60.0%,与单独应用激素者医院感染率29.7%比较,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占前3位;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共检出2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株(47.6%)、革兰阳性球菌5株(23.3)、真菌6株(28.6%);发生医院感染后的病死率(34.6%)与无医院感染者的病死率(11.1%)相比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皮肌炎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36.
患者男,48岁.因发热、头痛、神志恍惚10天入院.自1978年以来,曾先后5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 检查证实为左小脑巨大动静脉畸形.1987年元月因进行性痴呆,头痛、神志恍惚及尿、便失禁,拟诊为重度脑积水入院做左侧侧脑室-腹腔引流管(ommaya).  相似文献   
37.
继发性化脓性脑膜炎在临床上较为罕见,预后严重。为进一步降低本病发生率及提高诊治水平,现将我院1979~1983年所收治的5例加以分析。临床资料 5例中男3例,女2例。年龄为18~42岁。入院时均明确诊断为隐球菌性脑膜炎。5例曾先后并发7次化脓性脑膜炎,其中2例各并发2次,3例为1次。 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经两性霉素B静滴及鞘内给药和5-氟胞嘧啶口服治疗,病情大多好转。体温  相似文献   
38.
粪类圆线虫病重症感染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类圆线虫感染在健康人可不引起任何症状,或仅出现轻微腹痛、腹泻等,但此种感染有潜在的危险。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体内杆状蚴可迅速发育为具有侵袭力的丝状蚴,引起重度自身感染。现将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4岁,江苏常熟县人。因反复发热、关节酸痛8年,面部红斑,蛋白尿3年,于1987年7月14日入院。患者于1979年秋突起高热、体温40℃,伴全身关节酸痛,拟诊系统性红斑狼疮,予强的松40mg/  相似文献   
39.
患者,女性,14岁。因间歇性发热12年余于1999年6月2日入院。患者1岁半时被蚊子叮咬后出现畏寒、高热,伴有颈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皮肤及口腔粘膜疱疹,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抗生素治疗无效;曾因外周血涂片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占0.15)、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被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予泼尼松口服后好转。此后每年夏秋季,被蚊子叮咬后约4~6h出现稽留高热,持续3~5d,应用退热药后可降至38℃左右,叮咬后1~2d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继而发生溃疡、坏死,约1个月后体温平稳、伤口愈合;发热时伴有伤口邻近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脾脏肿大可至脐下,白细…  相似文献   
40.
病史摘要患者男性,24岁,于1982年7月骤起发热(38℃)、咳嗽。肝肋下7cm,剑突下8cm,脾肋下1.5cm,血白细胞数4×10~9/L,血沉10mm/h,骨髓报告为感染性骨髓相。7月下旬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