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咪唑立宾(MZR)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6例首次接受肾移植的受者按手术时间排序,以奇偶数将受者列入吗替麦考酚酯(MMF)组,MZRⅠ组和MZRⅡ组.MMF组受者术后采用MMF+环孢素A(CsA)+泼尼松(Pred)的免疫抑制方案,MZRⅠ组和MZRⅡ组采用MZR+CsA+Pred的免疫抑制方案;MMF组MMF的用量为1.0g/d,MZRⅠ组和MZRⅡ组MZR的用量分别为100和200mg/d,3组间CsA和Pred的用法相同.排除失随访受者,MMF组、MZRⅠ组和MZRⅡ组分别有100、60和30例受者获得完整随访,研究终点为肾移植术后5年.比较各组受者人、肾存活率和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与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结果 MZR Ⅰ组、MZRⅡ组和MMF组受者术后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8.3%(53/60)、90%(27/30)和88%(88/100),移植肾总体存活率分别为85%(51/60)、86.7%(26/30)和86%(86/10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6/60)、6.7%(2/30)和9%(9/100),3组间人、肾存活率以及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2/60)、10%(3/30)和15%(15/100),MZRⅠ组显著低于MMF组(P<0.05),而MZRⅡ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ZR Ⅰ组和MZRⅡ组发生严重感染者均经治疗后痊愈,而MMF组死亡11例,死亡率为73.3%(11/15).MZRⅠ组和MZRⅡ组腹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MMF 组(P<0.05),而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MMF组(P<0.05).结论 咪唑立宾对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是安全、有效的,受者耐受性好,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的高危人群,以及使用MMF致顽同性腹泻者,可将含咪唑立宾的免疫抑制方案作为首选.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doses of mizoribine to prevent rejection after renal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Sorted by time of operation and odevity, 206 primary kidney transplant recip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including MMF group, MZR Ⅰ group and MZR Ⅱ group. All recipients in 3 groups were administrated CsA and Pred, combined with mycophenolate mofitile (MMF) in MMF group and mizoribine (MMF) in MZR Ⅰ and Ⅱ groups.The dosage of MMF was 1. 0 g/day, while dosage of MZR in MZR Ⅰ and Ⅱ groups was 100 and 200 mg/day,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usage of cyclosporine (CsA) and prednisone (Pred) among 3 groups. 100, 60 and 30 recipients were followed up in MMF, MZR Ⅰ and MZR Ⅱ groups respectively in 5 year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of 5 years, the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patient/graft survival and 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drugs in three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patient/graft survival was 88. 3 % (53/60), 85 % (51/60) in MZR Ⅰ group, 90 % (27/30),86.7 % (26/30) in MZR Ⅱ group, and 88% (88/100), 86% (86/100) in MMF group, respectively (P>0. 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acute rejection among MZR Ⅰ (10 %, 6/60), MZR Ⅱ (6. 7 %, 2/30) and MMF groups (9 %, 9/100).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in MZR Ⅰ group was 3. 3 % (2/60), and 10 % (3/30) in MZR Ⅱ , and the former was lower than MMF group (15 %, 15/100) significant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of severe pulmonary infection between MZR Ⅰ group (0, 0/2) and MMT group (73. 3 %, 11/15). The rate of ACR in MZR Ⅱ group (10 %, 3/30)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than MMF group (30 %, 30/100) and MZR Ⅰ group (31.7 %, 19/60).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hyperuricacidemia between two MZR groups (30 %, 56. 7 %) and MMF group (10 %)(P<0. 05), while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and myelosuppression was lower significantly in MZR Ⅰ group than in MMF group. Conclusion MZR can prevent acute rejection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effectively and safely.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cluding mizoribine is the best choice especially for high risk group because of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and those who suffer from tenacious diarrhea owing to the side effect.  相似文献   
102.
哺乳动物的后肾,是由输尿管芽和作为肾祖细胞库的生后肾原基间相互诱导形成的。而肾祖细胞分化机制的了解和开始被阐明的生后肾原基的诱导方法,使我们离对复杂的肾细胞体系进行增殖与操作更近一步了。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筛选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转录因子。方法应用转录因子芯片技术,在功能水平分析3份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病理组织与3份正常组织中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活性的差异,并作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在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病理组织标本中,从345个候选的转录因子中筛选出99个有活性差异的转录因子,其中活性上调的转录因子有95个,活性下调的转录因子有4个。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显示AP-1、Pbx1和MEF-2活性上调,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结论转录因子活性异常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关,这些异常可能有助于揭示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预测指标及干预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4.
蛋白质组学的快速发展为肾病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在肾损伤、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差异表达蛋白及其作用机制相继被发现,如细胞信号蛋白、跨膜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了解这些表达机制,对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观察术前使用单剂量赛尼哌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将同期行肾移植的80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除了治疗组术前使用赛尼哌外,两组病人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结果 治疗组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25%),在感染及毒副作用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术前单剂量赛尼哌诱导治疗,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是经济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6.
尿酸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尿酸通过炎症作用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最终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防治高尿酸血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尿酸与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在肾移植高致敏受者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莱姆德细胞板通过补体依赖微量淋巴毒性试验检测受者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应用单抗干板进行供受者HLA-I类抗原分型;应用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Micro-SSP)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对14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采用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选择供者,观察其供受者相配情况及移植效果。结果:按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供受者HLA CREGs DR0,1和2错配(MM)分别为4例(28%)、6例(44%)、4例(28%),无3-6错配;而按传统的HLA-A,B,DR抗原配型原则,其0,1,2,3和4MM,分别为1例(7%)、3例(21%)、5例(36%)和5例(36%),无4-6MM者,其中0-1错配仅有4例。肾移植术后仅有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OKT3治疗逆转,所有受者术后肾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良好的HLA CREGs配型,可以显著提高供受者相配率,对减少致敏受者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存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机械灌注法保存供肾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5月至10月,解放军第181医院肾脏科采用机械灌注保存供肾共36例。采用LKT-100型Lifeport器官灌注运输器及其配套专用的相关软件进行机械灌注保存、运输、灌注供肾。分析患者术后一般情况,机械灌注过程中阻力系数和流速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的关系。结果 36例受者均未发生移植肾丢失。其中30例(83%)未发生DGF,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6例出现DGF,经治疗术后3~18 d逐渐恢复正常。36例供肾进行机械灌注1 h,阻力系数≤0.3 mmHg/(ml·min)28例,受者术后均未发生DGF;阻力系数0.3 mmHg/(ml·min)8例,其中6例受者术后发生DGF。8例流速100 ml/min,受者均未发生DGF;21例流速60~100 ml/min,其中有1例受者发生DGF;7例流速60 ml/min,其中5例发生DGF。结论机械灌注法保存供肾能改善供肾质量,降低移植受者的DGF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9.
持续性血液净化在严重创伤和感染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持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在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中的应用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显著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持续性血液净化在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中的应用还十分有限。在我国,即使在不少有条件开展持续性血液净化的医疗单位,也还未能将之合理、有效地用于急危重症抢救。  相似文献   
110.
线粒体病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病是一组因线粒体DNA缺失或突变而致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供应异常的疾病,目前该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然而由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该疗效并不确切。因此,线粒体病的基因治疗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目前,基因治疗的策略包括降低突变型mtDNA/野生型mtDNA的比例、错位表达、输入其他同源性基因以及利用限制性内切酶修复突变型mtDNA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