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81篇
预防医学   7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目的:结合临床应用需求,研制一种新式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应用系统。方法:以2个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控制系统核心,辅以多种安全监测报警装置,具有密闭、洁净和恒温的生物反应治疗环境,为离线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提供一体化集成解决方案。结果:该设备能实现对血液流量、流速、质量等参数的精确控制,并提供温度、气泡、漏血等参数的报警监测功能。控制系统操作简便,人机界面友好,并为封闭式生物反应离线治疗过程提供实时影像监控。结论:新型治疗设备实现了混合式生物反应人工肝的离线治疗,有效缩短了生物人工肝治疗时间,同时改善了生物治疗环境。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奥沙利铂(L-OHP)联合亚叶酸钙(CF)及氟尿嘧啶(5—Fu)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2例晚期大肠癌患者,给予L-OHP135mg/m2静脉滴入,持续3h,第1天;CF120mg/m2静脉滴入,持续2h,第1~5天;5—Fu500mg/m2静脉滴入,持续8h,第1~5天。每3~4周重复一次,用药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F)1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3例,进展(PD)6例,总有效率(CR PR)为40.6%。毒副反应主要是末梢神经毒性、恶心、呕吐、口腔炎、骨髓抑制及静脉炎等,患者均可耐受。结论L—OHP联合CF/5—Fu治疗晚期大肠癌具有较好的疗效,毒副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33.
在4种不同培养基上诱导长春花叶片愈伤组织发生的过程中,叶片中含量较高的文多灵(vindoline)和长春质碱(catharanthine)迅速降解至极低水平,而在叶片中含量较低的阿玛碱(aj-malicine)和蛇根碱(serpentine)的合成却逐渐增加,同时酸性和碱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活性呈上升趋势,尤其碱性过氧化物酶与蛇根碱和阿玛碱的相关性较密切。光照和黑暗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光照可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对培养物的长春质碱、文多灵和蛇根碱的合成有利。不同的培养基对生物碱的合成影响较大,2,4-D显著抑制生物碱的合成,持续光照使愈伤组织的生长受到抑制,使阿玛碱向其蛇根碱转化。  相似文献   
34.
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治疗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针对侧前方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手术创伤大、失血多、技术要求高等问题进行技术改进,并评价改进后技术的优缺点。方法11例患者采用传统经腹膜外入路即常规程序作为对照组,16例选择采用改良“L”形胸腰联合切口(经第11~12肋胸膜外一腹膜后入路)及改进程序。比较2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7例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技术改进后术中平均出血量450mL,手术操作时间平均119min,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7cm.。随访4-13个月,平均9.6个月。术后无截瘫加重,脊柱序列正常,无植骨块塌陷及高度丢失现象,无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获1级以上恢复者达94%。结论该技术改进具有切口短、出血少、手术创伤较轻、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的优点。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不同体成分青春早期女孩体脂含量与性发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儿童单纯性肥胖预防对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整群抽取沈阳市沈河区3所小学8岁女生327名,按皮褶厚度推算体脂含量.按体脂比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中等、消瘦3组,共筛选女孩105名,追踪观察4 a.采用Harpenden式卡钳检测皮褶厚度,唾液雌二醇水平采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结果 追踪4 a期间,不同体成分组女孩身高、体重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组女孩的体脂肪和瘦体重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且肥胖组>中等组>消瘦组;肥胖组女孩体脂比在8~10岁时呈上升趋势,10岁开始逐渐下降,而中等组和消瘦组一直旱现上升趋势.3组女孩唾液雌二醇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肥胖组的雌二醇水平在8~9岁时高于中等组和消瘦组,8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成分女孩月经来潮率不同,肥胖组高于消瘦组(P<0.01).结论 青春早期不同体成分女孩性发育存在差异,肥胖女孩性发育提前.  相似文献   
36.
2003年1月以来,我们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恶性胸腔积液配合胸腔内化疗治疗40例恶性胸腔积液,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方法:①生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未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爆震伤诱导小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爆震伤(Blast)组及爆震伤+褪黑素(Blast+Mel)组。爆震伤后48 h收集小鼠肺组织标本。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褪黑素对肺爆震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Blast组小鼠相比,褪黑素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肺湿重/干重比和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改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降低肺组织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7 (IL-17)和白细胞介素-23 (IL-23)表达水平。同时,褪黑素明显抑制爆震伤导致的小鼠重组人Semaphorin 7a蛋白(Sema7a)和人胎球蛋白A (Ahsg)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小鼠肺组织P38蛋白(p38)和核因子κB (NF-κB)通路蛋白表达。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抑制p38/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活性,进而对爆震伤诱导的肺损伤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39.
<正>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其5年患病数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列第3位〔1〕。手术治疗是根治CRC最有效的方法,但长时间住院、高昂的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特别是老年患者,机体功能退化,免疫力降低,结肠癌手术给老年患者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临床路径(CP)〔2〕是一种由多学科的医生、护士和医院内其他工作人员对一定的诊断过程和手术程序作出的适宜的、有时序性的标准化诊疗方法,是针对病人管理的繁琐程序化繁为  相似文献   
40.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 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 方法:①生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 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未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 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