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84.
    
目的探讨磁共振及数字X线成像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单纯新鲜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经PKP治疗OVCF患者47例,其中22例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3~6个月摄椎体正侧位平片,术前及术后3~6个月MRI检查。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末次随访椎体高度丢失情况;术中在C型臂X线透视下监测及术后椎体正侧位片上观察骨水泥渗漏及分布情况;末次随访时MRI及DR共同诊断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结果 22名患者均表现为单纯新鲜性压缩骨折,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中央高度比较及Cobb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前缘、中央高度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椎有3椎出现骨水泥渗漏;在随访中发现有两名患者出现邻近椎体新发骨折。结论影像学检查在PKP治疗OVCF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目的分析成人永存镰状窦的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对大脑深静脉发育异常的进一步认识。方法选取6例经CTA诊断为永存镰状窦的成人患者,采用MSCT重组技术对其静脉成像进行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因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病变而接受CTA检查。静脉期见大脑大静脉或直窦前部与上矢状窦后2/3相连的条带状血管样结构,未合并其他动静脉异常。结论成人永存镰状窦可不合并其他先天性静脉窦发育异常及阻塞,多排螺旋CTA是其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分析健康青年人腕管内正中神经(MN)部分功能参数值特点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MN纤维束.方法 采用3.0T MR对25名健康志愿者行腕部常规MR及DTI序列扫描,测量DTI各参数值并重建MN纤维束.结果 ①MN各向异性分数(FA)值=0.686±0.089、MN轴向扩散系数(AD)值=(2.085±0.263)mm2/s、MN径向扩散系数(RD)值=(0.568±0.151)mm2/s、MN平均扩散率(ADC)值=(1.073±0.140)mm2/s.②各层面FA、RD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层面AD、ADC及各本征值E1、E2、E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腕管内MN从近心端到远心端DTI各部分功能参数均有不同的变化趋势.④MN FA、MN AD、MN RD、MN ADC的95%置信区间上下限分别为(0.675,0.698)、(2.052,2.117)、(0.549,0.587)、(1.056,1.091).⑤利用DTT可以完整地重建显示MN纤维束,远端分支亦能显示.结论 应用DTI及DTT技术可以定量描述MN的FA及直观显示重建的MN纤维束,可为诊断MN病变提供定量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87.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9,40(3):349-350
<正>患者,男性,53岁,上腹部不适2个月,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不适,自觉上腹有硬块,伴恶心、乏力纳差,偶有阵痛感,病程中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体检:体温36.1℃,脉搏98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31/83 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未见胃肠型及异常  相似文献   
88.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19,40(4):474-475
<正>1病史摘要患者,男性,32岁,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疼痛,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吐胃内容物,病程中小便量少,大便未解。既往有糖尿病史。体检:体温36. 6℃,脉搏113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4/87 mm Hg。神清,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对称,未及干湿性啰音,腹软,右侧腹部压痛,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无水肿。  相似文献   
89.
王龙胜 《安徽医学》2023,44(8):1014-1015
<正>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52岁。左小腿肿瘤切除术后2年,复发近1年,近一年局部可触及包块,病程中患者无意识障碍,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胸闷心慌等不适,精神良好,近期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自解,体质量无明显减轻。体检:体温36.0℃、脉搏70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43/84mmHg(1mmHg≈0.133 kPa)。神清,精神良好,颈软,脊柱各棘突无明显压痛,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左小腿可见手术瘢痕,未见明显红肿渗出,左下肢无感觉麻木。左小腿可触及质韧包块。活动稍受限,末梢血运良好。  相似文献   
90.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胰周血管改变的影像表现,统计胰周血管改变发生率,探讨胰周血管CT改变在急性胰腺炎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分级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查的173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CT增强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AP并发胰周血管改变,如胰头动静脉弓、脾动、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出现的增粗、管壁毛糙、受压性改变、狭窄/闭塞、血栓形成以及侧枝循环形成等的CT异常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MCTSI将血管并发症作为评分标准之一对AP严重程度进行分级.结果 173例AP患者中出现胰周血管改变84例(48.55%),143次血管损伤.其中以脾静脉病变发生率较高,占25.17%.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率在不同严重程度AP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出现胰周血管改变的病例中,仅1例未合并其他胰周血管改变.结论 AP患者胰周血管改变常累及多支血管且具有多种CT表现,不同严重程度AP中胰周血管改变的发生频率不同,并与MCTSI分级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详细评价血管变化有助于判断AP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