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GFBP-2对U251细胞增殖和ERK1/2磷酸化及核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株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通过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MTT比色法检测IGFBP-2对U251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blot检测IGFBP-2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I/2)磷酸化的影响;免疫荧光染色观察IGFBP-2对磷酸化ERK1/2细胞内转位的影响。结果各浓度外源性IGFBP-2(125、250、500ng/m1)均促进U251细胞增殖(P〈0.01);在U251细胞中500ng/mlIGFBP-2作用5min磷酸化ERK1/2增加近1倍(P〈0.05),作用30rain磷酸化ERK1/2增加2倍以上(P〈0.05);500ng/mlIGFBP-2作用30min磷酸化ERK1/2发生核转移(P〈0.01)。结论IGFBP-2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促进U251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82.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fibrous dysplasia,FD)又名骨纤维结构不良症,根据其临床表现有不同的分型.其中颅骨FD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视力障碍.治疗视力障碍的方法是视神经管减压,但手术时机及术后疗效国内外均有不同报道.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共对27例颅骨FD患者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治疗,术后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目的 研究赖氨匹林(aspisol)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促凋亡作用. 方法 采用四氮唑(MTT)比色法测定aspisol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进行细胞凋亡形态观察:RT-PCR、Western-blot进行凋亡相关基因Box、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Aspisol对C6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aspisol(0.1 μg/mL)作用24 h使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Bax mRNA表达水平随aspisol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Bcl-xl mRNA表达水平随aspisol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6 h、12 h、24 h 3个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蛋白表达水平随aspisol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Bcl-xl蛋白表达水平随aspisol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6h与12h、24h 3个时间点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pisol对C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以及促凋亡作用,推测aspisol通过Bax/Bcl-xl途径诱导C6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4.
摘要 背景 颅内动脉瘤(IA)是颅内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张,主要是由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而发生,颅内动脉瘤被认为是由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引起的多基因疾病。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3B基因(TNFRSF13B)在中国东北地区散发颅内动脉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 应用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多型性)方法从3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和396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提取TNFRSF13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1078355 G>A的基因型,所有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 在36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236例 (64.31%)在40-59岁之间;TNFRSF13B基因 SNP rs11078355 G>A基因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病危险密切相关(P <0.001,OR=1.881);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性别差异具有明显不同(P<0.001,OR=1.848),女性多于男性;空腹血糖的增高和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OR=4.121; P<0.001,OR=2.167);在年龄≥65岁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中,TNFRSF13B 基因SNP rs11078355 GA+AA基因型的频率明显高于GG基因型。 结论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40-59岁之间; TNFRSF13B基因可能是中国东北地区颅内散发动脉瘤的易感基因之一;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空腹血糖的增高和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老年人等位基因A的频率与年轻人不同,等位基因A有可能是在老年人中除外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单核苷酸多态性;TNFRSF13B基因  相似文献   
85.
目的 为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和立体结构框架,以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结构,便于临床显微神经外科的应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0例(20侧)成人带颈头颅标本,按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测,同时对枕骨大孔等区域进行研究和测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乳突、茎突、茎乳孔、寰椎横突外侧端、颈静脉窝、枕髁及枕外隆突等都是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而枕下三角是远外侧经髁手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其底由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组成,为处理其周边重要结构,如:椎动脉(VA)、寰枕关节(AOJ)、乙状窦(SS)、颈静脉孔、后组颅神经等提供显微解剖依据.同时须注意围绕VA的静脉丛及颈1、2神经等结构.认真对各重要骨性标志及相关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立体结构进行仔细的测量和研究,收集大量资料,用统计学进行分析处理.结论掌握该手术入路的重要步骤、重要毗邻及立体三维结构,根据测量结果对该区域不同位置病变采用相对应的操作间隙,有助于远外侧经髁入路至靶区的手术之顺利进行,有效而安全地保护重要结构,达到手术之目的.  相似文献   
86.
背景 有研究报道胶质瘤患者血中IgE水平比正常人降低。血中IgE水平与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尚无人研究。我们检测了胶质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浆IgE水平,并分析了其与患者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我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了25例正常人和232例胶质瘤患者(II级85例,III级40例,IV级107例)血浆IgE的水平。对IV级的患者我们还进行了追踪随访采集患者术前、术后一周、放疗中期、化疗两个疗程后及复发后的血样。我们检测了这些样本中IgE的水平并分析了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血浆IgE水平在胶质瘤患者中明显降低(p=0.004),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血浆IgE水平较高级别明显降低(p=0.029)。IV级患者中化疗两个疗程后血浆IgE水平较术前基础IgE水平的升高值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升高>100ng/mL vs <=100ng/mL, 127.5 周 vs 62.3 周. p=0.012, Log Rank)。血浆IgE水平升高100ng/ml预测患者长期生存(大于18个月)的特异性为80%,敏感性为78%。 结论 我们的结果表明血浆IgE水平与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因素相关。血浆IgE水平有作为胶质瘤患者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7.
通过23例后循环动脉瘤的回顾性析,结合术中荧光血管造影,总结其诊断特点和手术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8.
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是一种少见的上皮样血管源性肿瘤.有报道发生在深部组织、皮、甲状腺、肾上腺、乳腺和骨等部位[1].由于该肿瘤恶性程度很高,预后差,准确诊断和充分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9.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开颅手术治疗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2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术野中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后行3DCTA或DSA检查,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结果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穿通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再次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DSA(或MRA、CT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垂体脓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垂体脓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9例患者中有8例经鼻蝶入路手术,1例行大脑开颅手术。视功能改善77.8%(7/9),头痛缓解83.3%(5/6),垂体功能低下改善25%(1/4),尿崩症缓解33.3%(1/3)。结论垂体脓肿的发生有增多趋势;当患者头痛、视力视野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尤其有尿崩的出现,结合影像学检查,鞍区磁共振及增强示类圆形囊状占位性病变,等或长T1,长T2,囊壁呈环形强化("鸭梨"征)等,应考虑垂体脓肿的诊断。诊断一旦确定,应尽早行手术治疗,入路以经蝶为首选;术后予抗感染、补充激素及对症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