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持续血液灌流(HP)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血浆Presepsin 及其他炎症因子水平、 氧化应激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APP 患者92 例,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 疗后3 d 检测MDA、SOD、TNF-α 及IL-6 水平;治疗前及治疗后6、12 和24 h 检测血Presepsin 及百草枯 (PQ)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MDA、SOD、TNF-α 及IL-6 水平比较无差异(P >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MDA、SOD、TNF-α 及IL-6 水平比较有差异(P <0.05)。两组患者血浆Presepsin、PQ 水 平比较有差异(P <0.05)。APP 患者治疗前血浆Presepsin 水平与PQ 浓度呈正相关(P <0.05)。治疗后24 h, 血浆Presepsin 水平与PQ 浓度无相关性(P >0.05)。结论 持续HP 可减低APP 患者血浆Presepsin 及其他炎 症因子水平,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APP)早期和肽素(copeptin)与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APP患者93例作为中毒组,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45例和死亡组48例。所有入选者在入院后2 h、24 h内抽取静脉血3 mL,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I(cTnI)、IMA、Copeptin水平。结果 2组比较,死亡组口服剂量较存活组有明显差异,而抢救时间、首次灌流时间和灌流次数之间无差别。死亡组入院后2 h Copeptin、IMA水平升高,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入院后24 h Copeptin、cTnI、CK、CK-MB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IMA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P患者口服剂量与Copeptin呈正相关,与IMA(ACB值)呈负相关。口服农药剂量越大,Copeptin、IMA升高越明显。2组患者Copeptin、IMA(ACB值)水平呈负相关。回归分析提示:Copeptin、IMA、cTnI、CK、CK-MB与患者口服剂量呈线性关系。结论 早期联合检测IMA和Copeptin对早期诊断APP患者心肌损伤有重要意义,其浓度高低与预后相关,即含量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因此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3.
王维展  武长东 《河北医学》1996,2(6):562-564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心肌梗塞(AMI)109例,施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冠脉再通80例,分治疗组42例,于溶栓前10 ̄30min给脉络宁40 ̄50ml,并以此剂量每日1次连用7d;设单用溶栓治疗者38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6%和84.2%,发生严重心衰3例(7.1%)和6例(15.8%),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RPA)17例(40.5%)和30例(78.9%),两组间差异  相似文献   
74.
患者,男,15岁,主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d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伴恶心、呕吐,后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胀痛,伴稀便2次,无脓血便,无尿频尿急。查体:T36.5℃、P81次/min、R17次/min、BP120/70mm Hg.神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肌轻度紧张,麦氏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胸、腹透及腹部超声均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性损伤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9例)。2组均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用尿激酶前10~30分钟或同时应用脉络宁40~50ml,每天1次,连用7天。对照组只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53例(76.8%)和49例(71.0%);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2例(2.9%)和6例(8.7%);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4例(5.8%)和7例(10.1%);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分别为22例(31.9%)和38例(55.1%),2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或<0.01)。同时,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和提高左室射血功能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大剂量脉络宁具有抗AMI再灌注性损伤的作用,并且以连用7天为宜。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肌钙蛋白 T(c Tn T)在非 Q波心肌梗死 (NQMI)患者早期诊断及近期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 74例急性 NQMI患者和 118例急性 Q波心肌梗死 (QMI)患者的 c Tn 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进行动态分析 ;并于病程 15 d行心肌核素断层显像 ,计算梗死面积指数。两组患者均详细记录 2 8d内心功能不全、致命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脏事件的临床资料。结果  c Tn T上升时间较 CK MB提早 ,高峰时间与 CK MB平行 ,持续时间较 CK MB延长 ;两组患者 c Tn T和 CK MB峰值与梗死面积指数均呈正相关 (P均 <0 .0 1)。 NQMI组 c Tn T和 CK MB峰值均较 QMI组降低 ,且梗死面积缩小 (P均 <0 .0 5 ) ;随 c Tn T浓度升高 ,两组发生近期心脏事件的比例均显著升高 ,但 NQMI组较 QMI组低 (P<0 .0 5 )。结论 c Tn T可作为 NQMI患者早期诊断、早期估测梗死面积并对近期预后进行评价的简便而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7.
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院前系统救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现场系统救治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SAOP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23例SAOPP患者分为两组,携带抢救器械、药品到现场给予系统救治者116例为院前组,到医院后开始治疗者107例为院内组。院前组分为A、B两个亚组:A组85例采用全自动洗胃机洗胃;B组31例采用吊桶洗胃法洗胃,在洗胃同时予以抗毒剂氯磷定、阿托品,在此基础上依据病情给予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动态监测胆碱酯酶(ChE)活性,观察中毒症状消失时间、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用量、氯磷定用量、ChE恢复时间、病死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院前组的中毒症状消失时间、阿托品化时间、ChE恢复时间、阿托品和氯磷定用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院内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院内组(P<0.05或P<0.01);呼吸衰竭、心脏损害、脑损害及阿托品中毒发生率院前组显著低于院内组(P均<0.01),而中间综合征(IMS)、反跳、肝脏损害等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院前A、B两组病死率、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院前救治SAOPP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宜于推广。  相似文献   
78.
患者女性,4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伴恶心、呕吐5h于2006年5月19入院。患者5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在当地未给予特殊处理。该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史。急诊查体:BP130/80mmHg,营养中等,神清失语,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早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3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1周;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1周。2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 d后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含量、痰培养及胸片,确定有无早期VAP。结果 UTI组CRP、IL-6、PCT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VAP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UTI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减轻机体对创伤的反应,从而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VAP发生。  相似文献   
80.
目的:通过检测危重症患者不同时间点血中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结合胃肠功能障碍/衰竭(GIDF)评分系统,早期判断肠黏膜屏障功能,探讨其与危重症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并观察早期予保护肠黏膜屏障措施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14-05-2015-12期间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分为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和非胃肠功能障碍组100例,其中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根据是否入院时给予胃肠保护措施治疗,分为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选定患者入院时、24h、72h及住院第7天IFABP、D-乳酸,GIDF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评分(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及28d后病死率、存活率。结果:胃肠功能障碍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均升高,与非胃肠功能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测得的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变化与GIDF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SOFA、入住EICU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住院天数无相关性;28d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症患者病死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胃肠功能障碍组中治疗组血浆IFABP、D-乳酸水平,GIDF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MODS发病率、细菌移位发生率及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IFABP和D-乳酸水平,结合GIDF评分,对危重症肠黏膜功能损害可进行早期判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肠黏膜保护措施,改善胃肠功能,降低MODS及细菌移位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