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强化食品是WHO推荐的改善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多数国家采取强制性强化和(或)自愿性强化的方式,并结合适宜的食品强化项目来提高人群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水平。欧洲、美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等诸多研究已表明强化食品在提高各自人群的微量营养素摄入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尚缺乏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了明确强化食品对人群重点微量营养素的贡献率,为强化原则的修订和强化量的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本文就国内外强化食品的贡献率和改善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确定食品中微量营养素强化上限水平的方法;以钙为例,提出食品中钙的强化水平上限建议值。方法基于风险评估基本原则,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探讨应用强化水平上限计算模型,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年龄、性别分层分析,得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的食品中钙强化水平上限,将其中的最低值作为强化水平上限的初步建议值。结果大城市、一类农村及中小城市各年龄组居民食品中钙强化水平上限(MSFL)均低于全人群相应年龄组水平。一类农村18岁以上年龄组的MSFL是相应年龄组的最低值,2~7岁、11~18岁的MSFL的最低值来自大城市。各年龄组中,18~50岁年龄组的食品中钙强化水平上限最低,为262mg/1000kJ。结论通过模型计算结果与食品强化标准某些指标值的比较分析,认为该模型可用于提出有UL值的一类营养素的强化水平上限建议值。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部分水产品中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和监测情况进行文献综述,指出我国水产品中部分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保证防腐剂和甜味剂的检测水平.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专门组织了由全国44个实验室参加的防腐剂和甜味剂测定的质量控制,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本次质控规定检测值在平均值±2倍标准偏差之间为合格数据.按此要求,在上报的176个检测数据中,合格的为151个.结论说明大多数实验室具有较高的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纽甜是一种新型、高效、非营养型甜味剂,它是由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和法国里昂大学合作开发的第2代肽类甜味剂[1].纽甜分子式为C20H30N2O5,化学名N-[N-(3,3二甲基丁基)-L-α-天冬氨酰]-L-苯丙氨酸-1-甲酯[2],CA编号:165450-17-9.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阿斯巴甜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各类食品中阿斯巴甜含量的系统分析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别的食品采用针对性的前处理手段,选择C18柱和甲醇/水流动相作为分离条件,在208 nm波长处进行检测。结果: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 mg/kg,平均回收率为96.0%~98.9%,相对标准偏差为3.0%~6.1%。结论:方法简单快速,能适用于各类成分复杂的食品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6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收集的2006年食源性疾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18个监测地区共上报594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累计发病13849人,死亡67人。在病因清楚的事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最多,分别占48.3%和63.3%;化学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4.8%和15.5%;动植物引起的暴发事件数和患者数分别占23.5%和17.7%。结论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中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仍然需要强化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主动监测研究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目的 旨在监测中国食源性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 ,2 0 0 1年在全国 11个省市设点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 (生肉、熟肉、生奶、冰激淋、酸奶、水产品和蔬菜 )共 4 0 34份样品。结果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 7∶H7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总阳性率 5 5 0 %。其中沙门氏菌 3 32 %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1 2 9% ,大肠杆菌O15 7∶H70 82 %。生肉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阳性率 12 96 %。共分离出沙门氏菌 137株 ,德比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里定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明斯特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 7种血清型占 80 %。结论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各个省不同。自生、熟肉中分离到O15 7∶H7的强毒株。对分离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检测了 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结果表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中都有多重耐药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现行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相关的标准进行清理研究,解决标准之间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等问题。方法收集现行的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相关的标准,按照既定的清理原则对每个标准进行清理,提出需要废止、修订、整合、继续有效、不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等的标准清单。结果共收集19项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相关标准,研究发现该类标准中的食品安全指标主要为食品接触面的铅和镉的溶出限量。10项标准直接规定了铅和镉溶出限量,且标准规定的指标之间存在矛盾,经过清理,建议其中4项标准需要合并,6项标准需要修订;7项标准中铅和镉的溶出限量引用了其他标准,经过清理建议这7项标准不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由标准归口部门自行处理;2项标准无食品安全指标规定,与食品安全无关,不属于本次清理工作范畴。结论现行的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相关标准中食品安全指标存在交叉、重复、矛盾之处,需要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础上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其他国家标准,结合国内食品接触用陶瓷制品的实际生产使用情况进行系统修订。  相似文献   
20.
魏润蕴  王竹天 《卫生研究》1996,25(4):242-245
用乙腈—水(3+1)提取毒素,经硅镁型吸附剂柱层析和活性炭柱净化后,用具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当小麦和玉米中添加毒素的量为0.1~0.5mg/kg时,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回收率为87%~96%,雪腐镰刀菌烯醇为77%~84%,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回收率为91%~102%,雪腐镰刀菌烯醇为93%,精密度小于8%,方法的检测限为0.01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