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1篇 |
内科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篇 |
综合类 | 28篇 |
预防医学 | 81篇 |
药学 | 15篇 |
中国医学 | 4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王秀峰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2,25(3):F0002-F0002,F0004
本文通过深刻剖析管子的治国方略,得出成熟当政者所具有的品格是:利民、可信和不可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3.
通过数据检索和整理分析,对我国(大陆)和主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金砖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服务利用及医师负担状况进行系统比较,明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利用、医师负担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调整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74.
75.
目的分析Hayman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预防产后出血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患者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65例,其中术中发现子宫收缩乏力药物保守治疗后好转的30例作为对照组。术中发现子宫收缩乏力药物保守治疗后好转,子宫切口已经关闭给予Hayman缝合术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预防产后出血3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内的总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率),住院时间及远期并发症随访(包括子宫复旧、月经恢复)。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内的出血量、输血情况、术后发热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子宫复旧情况和月经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yman缝合术联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预防产后出血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不增加住院时间,对产后子宫复旧以及月经的恢复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6.
目的:优化中药碧血胶囊成分配伍方,探讨其对心肌细胞生存率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中药碧血胶囊的4个成分按四因素六水平的均匀设计,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细胞损伤模型进行了实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流式细胞仪和细胞荧光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其成分配伍方的主次关系。结果:均匀设计得出优化的成分配伍方100μmol/L人参皂苷Rb1+80μmol/L绞股蓝皂苷Ⅳ+15μmol/L荭草苷。灰色关联分析获得该方中各成分的效应关系为绞股蓝皂苷Ⅳ>荭草苷>人参皂苷Rb1。优化的成分配伍方提高细胞生存率作用明显优于单一成分组,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效应优于碧血胶囊药物血清(P<0.01)。结论:通过均匀设计与灰色关联分析以及实验验证获得了中药碧血胶囊的优化成分配伍方及其成分效应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77.
78.
新生儿窒息为新生儿出生后呼吸衰竭的表现,是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生因素约有三分之二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另一部分为新生儿出生后的影响因素所致,了解新生儿窒息诱因,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对降低围产儿并发症及死亡率将有重要意义。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对我院1989年1月至2000年1月新生儿出生后窒息226例病因进行分析,并与同期足月妊娠分娩之正常新生儿260例进行对比分析。诊断标准按美国芝加哥大学产科医院规定:出生后1minAPgar评分代表新生儿出生后抑制状态最严重阶段,重度抑制0~2min,中度抑制3~4min,轻度抑制5~6min。本组正… 相似文献
79.
80.
介绍作者在《中医内科学》肝病临床教学中贯彻实践循证医学理念的优点、重要意义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独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功能,培养和提高继续教育及日后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思维能力,为提升中医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