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相如 《医学信息》2002,15(10):606-606
作者报道 1例手被部分截除 ,无条件再植 ,从被截除部分的肢体上切取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的患者。患者男性 ,2 0岁 ,右手利。左手尺侧部分和第 5指被一绞锯截除。锯从第 5掌骨基底进入 ,纵行劈开第 4掌骨 ,第4掌指关节和近节指骨毁损 ,止于第 4近侧指间关节 ,手背皮肤脱套 ,第 2、 3指伸肌腱毁损 ,离体部分多发性损伤 ,无条件再植。从离体部分切取指伸肌腱重建第 2、 3指伸肌腱的缺损 ,利用具有良好感觉的环指残指皮瓣修复手远尺侧的创面 ,从离体部分的肢体背侧切取一 9× 6 cm的静脉皮瓣 ,用皮瓣修复手背创面 ,皮瓣内的轴型静脉近端与受…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吲哚昔芬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头盖骨成骨细胞,分别采用四唑盐(MTT)比色实验和3H-Proline(3氢-脯氨酸)法测定成骨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合成的情况。结果吲哚昔芬作用大鼠成骨细胞48、72h,1×10-10 mol/L吲哚昔芬与对照组比较,MTTA490nm值显著升高(P<0.05),1×10-9、1×10-8 mol/L的吲哚昔芬使MTTA490nm值进一步升高(P<0.01)。经1×10-10 mol/L吲哚昔芬作用72、96h,3H-Proline掺入值显著升高(P<0.05),1×10-9、1×10-8 mol/L的吲哚昔芬使3H-Proline掺入值进一步升高(P<0.05)。分别用1×10-10 mol/L吲哚昔芬和雌二醇作用大鼠成骨细胞72h,二者的MTTA490nm值和3H-Proline掺入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吲哚昔芬MTTA490nm值和3H-Proline掺入值显著高于雌二醇(P<0.05)。结论吲哚昔芬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在短期主要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中期既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又促进Ⅰ型胶原合成,而长期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胶原合成实现,并且其效应显著强于雌二醇,提示吲哚昔芬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可能优于雌二醇。  相似文献   
33.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112例(121足,Sanders分型Ⅱ型23足、Ⅲ型60足、Ⅳ型38足)。结果 9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90个月。3例出现针孔感染,无骨髓炎。Bhler角由术前的2.4°±17.0°增加到术后的20.6°±13.2°。踝关节平均屈伸活动范围恢复至正常的83%,距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至正常的73%。按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平均为85.1(31~100)分,优48例、良29例、可12例、差7例,优良率80.2%。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患者12例,先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胫骨结节骨牵引,进一步行髋关节CT扫描及CT三维重建,确定手术指征;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行持续胫骨结节骨牵引6~12周,其间行股四头肌舒缩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1~6 a,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的髋关节功能评估标准,本组疗效为优10例、良2例。结论髋关节后脱位合并髋臼后壁骨折应先行股骨头脱位闭合复位,确定手术指征后行髋臼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5.
1993年5月~1997年12月,我院应用透视下复位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颈骨折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材料 本组20例均为新鲜骨折。男9例,女11例。年龄57~83岁。平均66岁。骨折类型:头下型6例,颈中型9例,基底型5例。住院时间平均17d。骨折愈合时间4~9m,平均6m。随访时间1~4y,平均3年1m。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患者8例(9膝),均采用开放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2~42个月,8例患者(9膝)骨折均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术后6~8个月,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运动水平和强度。无筋膜间室综合征、双下肢不等长、膝反屈、膝关节畸形等并发症。2例因内固定螺钉刺激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等不适,取出内固定螺钉后症状消失。结论 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固定牢固、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37.
采用显微松解术治疗腕尺管综合征16例,术中在显微镜下彻底松解被嵌压神经段的神经外膜、束膜,彻底解除神经粘连。随访1~7a,优10例、良6例。认为显微松解术是治疗腕尺管综合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8.
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髌骨骨折患者38例,其中粉碎性骨折28例、横断骨折6例、单纯下极骨折4例,均采用分体式髌骨爪进行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12月,骨折均愈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95%。结论分体式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好,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髌骨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髌骨骨折。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r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各屈光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探讨PKP引起眼球屈光状态变化的规律。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行PKP术,植孔大小均为7mm,植片直径依次为7、7.25、7.5和8.0mm,将屈光变量植片差值、角膜屈折力、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依次设为自变量置、恐、也、置、恐,眼轴长度为应变量Y,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2周、1月、2月、3月进行观察测量并建立y与各自变量间的数学模型。结杲术前各屈光变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时间点的参数获得了屈光变量间的回归方程,如:术后3月Y=15.238+0.199X1+0.544X2-0.060X3+0.129X4—0.094X5。结论PKP术中应用不同植片/植孔大小差值可以引起眼球屈光状态的改变。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对PKP术后屈光状态的控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测量正常尺骨变异与前臂旋转和抓握有关的动态影像学变化,为与之有关的腕关节疾患提供客观指标。方法分别拍摄50侧正常腕关节在前臂旋前、中立、旋后位用力握拳及放松时的X线正位片,测量尺骨变异的正常值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尺骨变异随前臂旋前和用力握拳而增大,最大动态变化与中立位放松时尺骨变异的绝对值之间具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与尺骨变异有关的腕关节疾病的诊治有必要测量其尺骨变异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