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9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35篇 |
临床医学 | 83篇 |
内科学 | 86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11篇 |
特种医学 | 111篇 |
外科学 | 24篇 |
综合类 | 267篇 |
预防医学 | 58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48篇 |
中国医学 | 44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49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64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8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1 临床资料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我科陆续收治11名跟腱断裂的飞行员患者,年龄为34~45岁,均是打篮球所致单侧跟腱断裂。受伤当时突感足跟疼痛,多数患者听见“啪”的一声,当即运动受限,足踝部失力,不能行走。伤后现场未做处理,直接送往医院。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跟腱吻合手术治疗。术后用纱布包扎伤口,长腿石膏托固定于屈膝45°,踝跖屈30°位。3周后改为短腿石膏固定,继续固定至术后6周方可承重。逐渐恢复正常活动,经随诊全部患者痊愈后步态正常,踝关节背屈超过70°,1例患者背屈85°,下蹲仍有困难,经查为跟腱与皮肤粘 相似文献
2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球囊扩张性支架通过椎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球囊释放支架使狭窄部位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4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患者,43例成功的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前术后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75.7%和10.3%。临床随访35例症状完全缓解,4例明显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无一例发生内膜撕裂或血栓栓塞形成,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再狭窄及内膜过度增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3.
微导丝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微导丝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本组包括25例小型宽颈动脉瘤(前交通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微导管成功超选动脉瘤囊内,将撤出的微导丝再塑形后跨瘤颈部位放置。通过微导管内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 25例均获得成功,动脉瘤致密栓塞,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效果满意。短期影像随访16例,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微导丝瘤颈成形术作为小型宽颈动脉瘤治疗技术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24.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总结 2 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 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 ,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术中出血者予弹簧圈继续栓塞 ,发生术中血栓形成者予尿激酶溶栓。 3 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均同次手术治愈。结果 动脉瘤完全闭塞 160例 ,>90 %闭塞 5 6例 ,<90 %闭塞 4 6例。术中因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闭塞 10例 ,术后脑梗死 16例。术中发生血栓形成 3例 ,经溶栓后恢复通畅。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 1例 ,植物生存 1例。随访 190例 ,3~ 6个月行DSA/MRA复查 ,动脉瘤复发行 2次栓塞 8例 ,复发经手术治愈 1例 ,其余治疗结果稳定。结论 GDC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采用微导管 /微导丝辅助技术可提高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5.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3,他引:17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前循环78例,后循环27例),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GDC,术后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4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24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98例临床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62例(随访期6~12个月),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2例明显缩小,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 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促进瘤内血栓形成,防止动脉瘤复发,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6.
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总结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 18例患者 2 0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 ,先将微导管超选入动脉瘤内 ,再将不可脱卸球囊于动脉瘤颈处充盈覆盖瘤颈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17个动脉瘤治疗成功 ,完全填塞的动脉瘤 12个 ,次全填塞 (>90 % ) 4个 ,不完全填塞 (<90 % ) 1个 ,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 ,平均随访 9.4个月 ,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CEMR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93例因颅外颈动脉狭窄而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彩超、CEMRA检查结果。结果 超声检查可判断狭窄性质和狭窄程度,CEMRA能显示颈动脉全程,显示多发狭窄。但两者对狭窄程度都有过高评估的倾向,对斑块溃疡难以显示。结论 就目前彩超和磁共振机器的性能,尚无法替代DSA检查。必须有机地结合彩超、CEMRA和DSA检查,以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狭窄的颈动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8.
29.
患者女,2 1岁,表现为进行性左耳鸣、听力下降伴行走不稳。体格检查发现左侧听力丧失。头颅MRI示左侧颈静脉球区异常信号,T1T2以血管流空信号为主。既往无颅脑外伤、颅脑手术、颅内感染等病史。2 0 0 2年5月第1次入院后行脑血管造影显示颈静脉球区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瘘口位于颈静脉球区,主要由左侧椎动脉和左侧颈外动脉分支供血,分别向同侧颈静脉和对侧横窦引流,矢状窦逆向充盈,皮层逆向引流明显(图1 ,2 )。于2 0 0 2年5月行第1次手术,采用经动脉入路栓塞,超选左侧枕动脉,PVA颗粒及弹簧圈1枚栓塞。术后颈外动脉分支的瘘口明显…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的安全性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将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未破裂脑动脉瘤 (必要时支架或球囊辅助 ) ,去除可能的出血因素。结果 5 7例共 6 5个未破裂动脉瘤 ,5 2个致密栓塞 ,12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血管造影随访 (6~ 36个月 ) ,30个致密栓塞 2 9个仍稳定 ,1个动脉瘤再生长 ;11个栓塞程度大于 90 %中 1个完全消失 ,7个稳定 ,3个再生长 ;1个栓塞程度少于 90 %的再生长。结论 未破裂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方法 ,致密栓塞的影像学结果更好 ,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