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7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40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65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8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4篇
  1篇
中国医学   6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观察营养干预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4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保健三科住院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老年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分类及诊断标准,且行下肢动脉血管彩超确定合并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者89例,采用单盲、随机分组的临床研究方法,应用随机表法选出45例作为对照组,44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营养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应用营养风险筛查评估表(NRS2002)及下肢动脉症状体征对两组患者研究前后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动脉症状较对照组改善,营养不良风险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老年患者进行营养干预有益于改善预后,可推广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成骨细胞(OB)在体外传代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并分析BMSCs与OB成骨表型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检测BMSCs、OB基因组DNA中骨钙素(0C),Osterix(OSX)、Runx2等成骨表型和转录基因与抑癌基因p16的甲基化状态,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上述成骨表型基因的mRNA表达.同时以茜紊红染色法鉴定OB.结果 OC、OSX、Runx2基因在体外培养的各代BMSCs中呈高甲基化.状态,未检出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在OB中,OC、OSX、Runx2基因均呈低甲基化状态,且相应基因mRNA均呈阳性表达.p16在BMSCs和OB中均呈低甲基化状态.BMSCs与OB分别在体外稳定培养5代,各代的成骨表型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和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DNA甲基化模式在BMSCs和OB中呈现出细胞特异性差异,且基因甲基化状态可能控制着相应基因的表型表达.在体外稳定培养、传代的条件下,BMSCs和OB均能呈现基因组稳定的特征,未发生明显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为临床安全应用BMSCs莫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3.
参麦注射液治疗51例冷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丹  王珺  金博  林珠森 《山东医药》2008,48(41):93-95
将近年来收治的106例冷休克患者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常规抗休克治疗同时,加用参麦注射液,在用药前后分时段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尿量、皮肤/肛门温差、甲床微循环再充盈时间.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的疗效指标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用药前、后各组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治疗中均未见不良反应.认为参麦注射液对冷休克患者有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其疗效缓和,临床应用安全,未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4.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株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在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株TM4、GC-1spg、GC-2spd(ts)中的表达,为深入研究p38 MAPK基因在雄性小鼠精子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应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雄性小鼠生殖细胞株TM4、GC-1spg、GC-2spd(ts)中p38 MAPK基因的表达.结果 p38 MAPK基因在TM4、GC-1spg、GC-2spd(ts)细胞株中均为阳性表达.结论 p38 MAPK基因的表达在雄性小鼠精子发生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86.
武洋  张雪  刘薇  王珺  李明儒 《西部医学》2019,31(5):797-799+803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管带在胸腔引流管固定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60例胸科手术后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患者,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缝合固定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手术缝合固定的基础上,给予外覆盖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管带固定及其相应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引流管固定效果情况。结果 观察组引流时间、平均日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更换胶布间隔时间、引流管脱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胸腔闭式引流管带行胸腔引流管固定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减少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降低临床非计划拔管率,预防并发症,降低复发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6)行ESD,对照组(n=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8.
目的:总结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点,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2-01-2013-06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0例患儿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27例(90.0%),意识障碍22例(73.3%),昏迷1例,头痛22例(73.3%),呕吐21例(70.0%);阳性12例(40.0%),颈抵抗可疑阳性5例(16.7%);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12例(40.0%),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10.0%);布鲁津斯征均为阴性;2例(6.7%)凯尔尼格征阳性;血液肠道病毒学检查(柯萨奇、埃科病毒及EB病毒抗体IgM、IgG),抗体[IgM 和(或)IgG]均为阳性,但脑脊液病毒学抗原检查仅7例阳性;脑电图(EEG )和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7例(23.3%)EEG异常,2例(6.7%)M RI异常。经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随访6~12个月,1例昏迷,1例小脑共济失调,余28例完全康复,未见后遗症。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多数发病较急,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血液中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但脑脊液病原学阳性率较低。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武汉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度武汉市各区床位、卫生技术人员等指标的公平性。结果武汉市卫生资源人口维度的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且呈上升趋势;卫生资源的总泰尔指数在0.06~0.14之间,呈上升趋势且区域间泰尔指数远大于区域内泰尔指数。结论武汉市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建议采取多种手段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Igf2)基因的印迹状态及其表达在早期自然流产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节育门诊就诊孕妇60例,采用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分析25例正常早孕、35例早孕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印迹丢失(loss of imprinting,LOI)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种绒毛组织Igf2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型为杂合子的样本有11例,其中4例被检测出印迹丢失;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型为杂合子的样本有16例,其中6例被检测出印迹丢失,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流产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mRNA的表达量为(2.29±0.60)×103copy/μgRNA,明显低于正常绒毛组织中Igf2基因的表达量(3.15±0.88)×103copy/μgRNA,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gf2基因的印迹丢失与自然流产无关,Igf2基因mRNA的表达降低与自然流产有关,在早期自然流产发生中可能存在其他机制调节Igf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