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4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227篇
耳鼻咽喉   69篇
儿科学   89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271篇
口腔科学   89篇
临床医学   798篇
内科学   468篇
皮肤病学   79篇
神经病学   191篇
特种医学   357篇
外科学   701篇
综合类   1759篇
预防医学   579篇
眼科学   111篇
药学   718篇
  15篇
中国医学   497篇
肿瘤学   23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34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33篇
  2011年   489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研究目的是制备低密度脂蛋白亲和吸附剂,用于去除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高含量的低密度脂蛋白。首先以悬浮分散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和纤维素微球载体,然后固定磷酸吡哆醛和磷酸盐配基,制备出三种吸附剂,并进行体外静态吸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壳聚糖-磷酸吡哆醛吸附剂对LDL最大吸附量为1.30mg/mL,磷酸盐型壳聚糖和纤维素吸附剂对LDL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72mg/mL和3.12mg/mL,并且吸附量随配基含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3种吸附剂对高密度脂蛋白均无明显吸附。对吸附剂的灭菌和储存稳定性的研究表明,磷酸盐型纤维素吸附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本研究第一次报道磷酸盐型低密度脂蛋白吸附剂。  相似文献   
72.
以军团菌DNA为模板,PCR扩增获得军团菌主要外膜蛋白基因(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 gene,ompS),与原核表达质粒pUC18定向重组,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用限制性酶酶切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核酸序列分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印迹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我们扩增出了军团菌914bp的ompS基因,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LPompS,并在原核系统中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73.
74.
针刺与脉象在传统中医观念中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本课题针对这一传统理论,建立一个基于频域上的模拟函数得出的脉象频谱数学模型,并用此模型来检验针刺前后脉象发生的结构上的变化.由量化的脉象信号得出的大量统计数据显示,脉象在频域上的包络线呈指数衰减的趋势,并且针刺后其拟合率更高.由统计结果得出,脉象在频域上的衰减率明显增大.同时,从数学上说明了其衰减率的增大等价于脉象在时域上的降中峡、重搏波,及低频涨落程度的变化,也对时域上的脉象作了新的数学模型的模拟.本项研究证实了针刺对脉象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75.
作者介绍一种新的简单的皮内缝合法,即不打结的埋入皮内缝合法,操作步骤如下: 采用聚=氧杂环已酮缝线(PDS—一种可吸收合成线)和直的三角针,先在切口顶端远侧的皮肤、皮下穿入,再从对侧皮下、皮肤穿出,以此穿出线作为牵引,再从原出口处进针,反向第二次通过皮下组织至切口顶端的一旁穿出,再从该出口处穿入进到皮下,以后的缝合与普通皮内连续缝合相同,到伤口的另一端时重复上述皮肤皮下缝合操作。剪线之前,清洗和擦干伤口,调整缝线的紧张度,然后平皮肤剪断PDS,终端线作牵拉并盖上敷料。在腹正中切口下段偶尔会裂开小口,剪线之前用无菌胶布条保护伤口即可。  相似文献   
76.
输尿管狭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输尿管生理狭窄的数目、位置及狭窄的程度,为选择性CT分段扫描诊断输尿管结石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例国人成人尸体60条输尿管(男40条,女20条),分段观测输尿管形态、狭窄的数目、位置和管腔内径.结果:各段输尿管形态多样,主要有四类.输尿管生理狭窄的程度依次为膀胱壁内段>输尿管盆段>输尿管髂血管段>输尿管腹段.结论:输尿管生理狭窄的数目不恒定.生理狭窄的部位除膀胱壁内段外其余部位均不恒定,膀胱壁内段狭窄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经颈前路建立内镜微创入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对手术器械的要求。方法:使用Metrx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共对5具C3-7椎体间的10个间隙进行内镜辅助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操作。通过颈右前外侧约2cm的皮肤切口,经血管鞘与内脏鞘间放入直径18mm的工作套筒并将其通过可曲自由臂固定在手术床边。内镜固定在工作套筒上。在内镜辅助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后缘骨质刮除术。结果:未发现手术入路周围重要软组织结构的损伤;使用环锯、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及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减压的5个间隙的间盘组织切除均较干净。由于工作套筒过长,垂体钳、刮匙等减压器械的可操作空间较小,环锯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6个椎体,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3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单纯使用垂体钳、刮匙组,椎体后缘有明显骨赘形成的8个椎体仅3个发现有部分的骨赘被刮除,其余5个椎体的后缘骨赘无改变。未发现硬膜囊损伤。结论:内镜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是可行的,工作套筒及用于减压的器械的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2668例急诊病房住院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为急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宣武医院急诊科病房住院的2668例患者,回顾性地采集研究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共病受累系统、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住院前及出院前自理生活能力评分。结果1)男性患者入院平均年龄小于女性[(67.2±17.1)岁vs(70.7±17.2)岁](P<0.01)。2)2408例(90.25%)入院患者罹患3种以上共病,共病受累系统主要为呼吸、循环、内分泌。3)患者入院前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出院前生活能力评分(69.42±25.09 vs 78.12±26.13)(P<0.001)。4)Barthel评分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白蛋白减低、贫血呈负相关。结论急诊病房病种复杂,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病情危重多变,应在临床诊治和护理过程中给予综合、全面的评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K)基因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以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介导HK基因(HK组)或对照基因LacZ(LacZ组)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表达,观察实验动物血压变化及离体主动脉对乙酰胆碱(Ach)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和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内皮素受体A(ETA-R)表达。 结果:(1) HK组第2周开始出现血压下降,并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12周时),而LacZ组血压无明显下降。(2) LacZ组离体主动脉对乙酰胆碱(Ach)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明显低于HK组。(3) HK组大鼠主动脉NO2-/NO3-浓度明显高于LacZ组,而ET-1和ETA-R mRNA明显低于LacZ组。 结论: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HK基因表达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压,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原因可能与增加动脉NO释放,减少ET-1和ETA-R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颅脑手术患者废弃脑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的培养与鉴定,为立体定向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脑梗塞及颅脑损伤后遗症提供临床前基础。方法:通过改进原代培养方法,从颅脑手术患者废弃脑组织中培养和鉴定神经干细胞(NSCs)。收集颅脑手术患者不同脑区废弃脑组织各约500 mg以上,按改良方法进行原代培养并传代,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SCs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表达,传代培养5代时开始进行诱导分化。结果:培养约3~10 d后,多数患者废弃脑组织中均可见干细胞球生长,经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均呈阳性表达。选取第6代诱导分化后的贴壁细胞分别经β-Tubulin(神经元标志物)、Sox10(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与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检测,可见少量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阳性表达。取第3代与第6代细胞行免疫印迹鉴定,第3代细胞仅见Nestin与少量β-Tubulin表达,第6代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Nestin、β-Tubulin、Sox10及GFAP等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从颅脑手术患者不同脑区废弃脑组织中分离培养获得成人NSCs,并可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分化,使立体定向自体神经干细胞移植促进神经功能修复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