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9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94篇
内科学   7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126篇
预防医学   83篇
药学   20篇
  1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一直备受全球关注.我国成年人心衰的患病率大约在0.9%,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达到数百万,心衰死亡率高,财政花费大,在诊断后有85%男性和65%的女性在6年内死亡,出院病人6个月内再住院率55%.心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中迫切需要解决和攻克的难题,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新挑战.而能及时预测心衰的风险、准确判断提供风险信息十分重要,本文就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心衰及其相关的重要标志物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随萍  宋丽娟  卢颖  王海滨 《西部医学》2020,32(11):1664-1668
【摘要】目的 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接受诊治的8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静脉联合局部注射UCMSC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足部体征评分、Wagner分级、血清炎症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1α(SDF 1α)水平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足部皮肤温度、疼痛程度、皮肤色泽、踝肱指数和间歇性跛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Wagner分级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介素 6(IL 6)、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VEGF、bFGF和SDF 1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联合局部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能明显减轻患者足部症状,降低患者Wagner分级,提高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抗炎和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凝血功能、D-二聚体的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2例为观察组,并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组、小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分别对3组患者入院后次日晨测定血清Hcy、血脂、hs—CRP、凝血功能、D-二聚体。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脂、hs—CRP、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PTT和T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Hcy水平与LDL、hs—CRP和血浆胁二聚体水平有一定相关性(r值分别为0.739,0.681和0.803,P〈0.01)。大梗死组、小梗死组血清Hcy、hs—CRP、LDL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小梗死组(P〈0.05)。脑梗死面积大小与血清Hcy、hs—CRP、LDL和血浆胁二聚体水平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604、0.587、0.515、0.333,P〈0.05或P-〈0.01)。结论:血清Hcy、hs—CRP、LDL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种群结构。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2006-2020年我国16个省份收集的763株食源性金葡菌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编码基因(spa)和葡萄球菌染色体mec基因盒(SCCmec)分型, 使用BioNumerics 7.5软件创建基于ST类型的最小生成树。国外进口食品分离到的金葡菌31株被纳入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 763株金葡菌共鉴定出90个ST型和160个spa型别, 其中20种为新ST型别。72个(72/90, 80.0%)ST型属于22个克隆群, 其中主要型别为CC7、CC1、CC5、CC398、CC188、CC59、CC6、CC88、CC15和CC25, 占82.44%(629/763)。其中优势克隆群中ST型和spa型别随着时间的变化呈多态性变化。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阳性率为7.60%, 共鉴定出7种SCCmec型别, 以ST59-t437-Ⅳa(17.24%, 10/58)、ST239-t030-Ⅲ(12.07%, 7/58)、ST59-t437-Ⅴb(8.62%, 5/58)、ST338-t4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I=1.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老年患者发生迟发性脑缺血(DCI)的危险因素,防止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年龄60~79岁,Fisher分级>1。将患者分为DCI组和非DCI组。分析患者的相关指标(性别、吸烟史、局部脑氧饱和度等),找出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其预测性能。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中,69例患者伴有DCI。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DCI组患者中,有吸烟史、低钠、局部脑氧饱和度<50的患者比例明显大于非D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钠离子浓度(■=3.011,95%CI:1.123,8.070)与局部脑氧饱和度(■=3.324,95%CI:1.734,6.372)是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局部脑氧饱和度预测性能更佳。结论  局部脑氧饱和度是老年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持医患沟通的连续性,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由专门的专家助理医生通过电话对每例电话沟通的患者进行来院前电话沟通。这样能增加来院前医患沟通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来院数量进一步提高,患、医两方共同受益。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在不同胎龄的胎儿皮肤中表达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不同发育时期胎儿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18例不同胎龄(13~33周)的胎儿皮肤总RNA后,分离mRNA,用RT-PCR方法检测这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MMP-9、MMP-2和TIMP-2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胎儿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在早期妊娠胎儿皮肤中,这3种基因表达较弱,随着胎儿生长发育,MMP-9,MMp-2和TIMP-2基因表达逐渐增强,妊娠晚期的皮肤组织内,这3种基因表达产物的灰密度比值分别是妊娠早期的8.8、2.4和3.1倍,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MMP-9,2和TIMP-2对皮肤的生长发育、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创面修复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妊娠早期,TIMP-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胎儿皮肤创面无瘢痕愈合相关,而妊娠晚期皮肤中TIMP-2基因表达增强可能是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