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0篇 |
临床医学 | 24篇 |
内科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52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10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背景:原代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少,而诱导培养产生的破骨样细胞数量多,能够满足一些研究骨代谢实验的要求.但是两种细胞在特异酶及噬骨能力方面是否具有相同的效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详尽的数据来支持.目的:比较大鼠原代分离的破骨细胞及诱导形成的破骨样细胞噬骨能力上的差异.方法:取24 h内新生Wistar大鼠四肢长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破骨细胞,将破骨细胞培养过程中消化下来的骨髓单核细胞加入1,25(OH)2 D 3结果与结论:诱导第9天,破骨样细胞数目为破骨细胞数目的11倍,其形态与原代消化获得的细胞形态相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呈阳性.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两组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培养时产生骨陷凹面积及深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破骨样细胞的形态、特异酶及噬骨能力与破骨细胞无差异.诱导生成破骨样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鉴定.用甲苯胺蓝染色共培养骨片比较两组破骨细胞噬骨能力.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测镫骨头颈部形态特征,为临床制作人工听骨关节凹提供依据。方法对188例(94对)镫骨头颈部有关结构进行观测,并对年龄、性别和侧别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学对比。结果镫骨头颈高(0.76±0.19)mm,闭孔上高(1.28±0.16)mm,镫骨肌上高(0.56±0.20)mm;头颈前后径长(1.16±0.15)mm,头颈左右径宽(0.86±0.12)mm。经t检验,镫骨头颈的前后径在成年组与未成年组之间有显著性意义(t=3.298P<0.05)。结论镫骨头颈部截面为椭圆形的短柱状。制作人工听骨赝复物关节凹,除参考相关数据外,还应注意其侧壁留有嵌纳镫骨肌肌腱及前、后弓上部的对称性缺口,可增强与镫骨联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改变培养液中血清的浓度,观察破骨细胞形态结构,并比较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对培养的原代破骨细胞噬骨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7-03/06在沈阳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选取清洁级新生24hWistar大鼠6只;胎牛血清(天津灏洋);新鲜成年牛股骨皮质(市售)。②实验过程:取新鲜成年牛股骨皮质,用磨片机磨成厚50μm的1cm×1cm骨片;取新生大鼠四肢长骨,分离破骨细胞,并用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分别为0,0.05,0.1,0.15,0.2,0.25)培养原代破骨细胞。③实验评估:第1,6天倒置显微镜下计数,第3天取细胞玻片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扫描电镜观察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培养的破骨细胞在牛骨皮质上产生骨陷凹面积的差异。结果:①破骨细胞的分离培养结果:分离培养的破骨细胞数量较少,体积大,胞浆丰满,细胞突起延展,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积聚在细胞中央或排列在细胞周边。②不同体积分数血清培养液中骨片上吸收陷窝深度比较:随着培养液中血清体积分数的增加,骨片上陷窝深度逐渐增加,在培养液中血清体积分数为0.15时,骨片上陷窝最深,此后随着培养基血清体积分数的增加,形成骨陷凹的深度无明显增加。结论:血清体积分数为0.15培养基培养的破骨细胞在牛皮质骨片上产生骨陷凹最深,噬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54.
慢病毒介导bFGF和BMP-2双基因转染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携带骨形成蛋白-2(BMP-2)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双基因过表达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BMSCs,构建携带b FGF和BMP-2双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至BMSCs诱导两种基因过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方法验证双基因转染模型构建成功;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慢病毒以最佳感染复数(MOI)100转染BMSCs时转染效率最佳,Western blot检测到转染后细胞bFGF和BMP-2蛋白表达量明显比对照增加(P0.05);MTT结果发现,过表达bFGF和BMP-2的BMSCs细胞的增殖水平增加(P0.05)。结论 bFGF和BMP-2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促进BMSCs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5.
随着介入器械和介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进,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手术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但CTO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就其相关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6.
57.
研究发现,高血压可通过上调一些炎症介质的表达,包括白细胞黏附分子、热休克蛋白和内皮素-1等来发挥促炎作用[1,2].药物治疗引起的血压下降与一些循环炎症标志物减少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这证实了高血压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促炎状态[3].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间的黏附,促进炎症细胞的迁移和趋化[4].同型半胱氨酸(Hcy)是体内的一种含硫氨基酸,它是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危险因素[5].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许多调脂以外的作用,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等.本研究通过观察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Hcy和ICAM-1的变化,探讨Hcy和ICAM-1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及他汀类药物对Hcy和ICAM-1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 < 34周早产儿出生后黄金小时体温集束化管理策略对入院体温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及2017年1~5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房出生后1 h内转入该院新生儿科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5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干预组(173例),采用黄金小时体温集束化管理措施;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为对照组(164例),采用常规的体温管理方法。结果 干预组患儿入院平均体温高于对照组(36.4±0.4℃ vs 35.3±0.6℃,P < 0.001)。干预组入院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6.6% vs 97.6%,P < 0.001)。干预组患儿入院1周内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5.0% vs 31.7%,P < 0.05)。结论 对早产儿出生后1 h内实施黄金小时体温集束化管理,可降低其入院低体温的发生,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