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47篇
内科学   2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21篇
药学   38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目的 预测并验证小鼠mmu-miR-294调控的靶基因,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生物信息学预测mmu-miR-294可能调控的靶基因金属蛋白酶(MMP3),双荧光素酶检测验证mmu-miR-294调控MMP3的真实性;脂质体2000介导转染mmu-miR-294模拟物进入Lewis(LLC)细胞株,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重组质粒经XbaⅠ单酶切能获得约5000 bp和100 bp的酶切片段,阳性克隆测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明合成寡核苷酸链序列插入正确;脂质体2000介导转染mmu-miR-294模拟物,过表达实验组MMP3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转染mmu-miR-294模拟物后LLC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低表达mmu-miR-294有助于维持LLC的侵袭转移特性,增加其表达水平可以有效抑制LLC的侵袭迁移能力.mmu-miR-294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MMP3表达而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IL-23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64例结直肠癌患者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IL-23的表达,染色强度得分×阳性表达率得分为0~1分、2~3分、4~5分和≥6分时分别计为阴性、弱阳性、中度阳性和强阳性,将“中度和强度阳性”视为IL-23高表达,其余为IL-23低表达;纳入201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阳市中心医院70例结直肠癌患者(观察组)和35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血清中IL-23表达的差异。影响因素和诊断效能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  结果  癌组织中IL-23高表达119例,低表达45例,主要表达于胞浆中。淋巴结转移(N1~N2)、TNM分期(Ⅲ期)和IL-23表达水平(高表达)是CR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1)。结直肠癌观察组血清中IL-23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t=12.173,P < 0.001)。IL-23诊断结直肠癌的AUC为0.935(95% CI:0.888~0.981),截断值为36.195 ng/mL,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4.30%和80.00%。  结论  IL-23高表达与结直肠癌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预测预后的一项血清学筛查标志物。   相似文献   
64.
65.
目的对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后续治疗,分析
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93例干扰素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不同后续治疗方案分成: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治疗(A组),继续干扰素单药治
疗(B组),换为NAs治疗(C组),直接停止治疗(D组)。观察比较第24、48、72周时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继续治
疗至疗程48 周时,A组和C组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均高于B组(A组:χ2=26.808,P<0.001 和χ2=5.485,P=0.017;C
组:χ2=21.257,P<0.001 和χ2=5.369,P=0.018);同时发现,加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加ADV组(χ2=8.255,P=0.004)。疗
程72周时,A组患者有27例(39.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B、C两组(χ2=4.238,P=0.04 和χ2=7.681,P=0.006);58例
(85.3%)获得HBV DNA转阴,59例(86.8%)ALT恢复正常,均高于B组(χ2=23.018,P<0.001和χ2=5.987,P=0.014),但与C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联合ETV组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加ADV组(χ2=9.823,
P=0.002 和χ2=5.450,P=0.020)。D组,28例患者的HBV DNA均持续较高水平复制,HBeAg水平升高,ALT反复波动。结论对
于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CHB患者,联用NAs并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特别是联用ETV并延长疗程时。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原代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后形态变化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浓度孟鲁司特存在条件下,以缺氧缺糖(OGD)2 h和再灌(R)24 h(OGD/R)诱导大鼠原代神经元及皮层混合培养细胞的神经元损伤;以免疫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胞体总神经突起数量、一级神经突起数量、长度及其分支数量等指标,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OGD/R可明显减少神经元的数量,显著改变神经元的形态。而孟鲁司特(0.0001~1μmol/L)能减轻单独神经元培养中OGD/R诱导的神经元数量减少,抑制一级神经突起分支数量增加;在混合培养中,孟鲁司特(0.0001~0.1μmol/L)增加OGD/R后一级神经突的长度,减少神经突起数量以及一级神经突起分支数量。结论: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大鼠原代神经元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进行鼠抗人EpCAM单链抗体表达并鉴定其免疫活性,构建特异靶向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及癌干细胞的单链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VL+Linker+VH的EpCAM的单链抗体(ScFv)基因,克隆到pMD19-T简易载体中,将ScFv基因酶切并纯化后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CANTAB-5E,热休克法转化至感受态的大肠杆菌TG1,随机挑取5个克隆,经辅助噬菌体超感染,形成鼠抗人EpCAM噬菌体单链抗体,用ELISA(以P/N>2判定为阳性)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其抗原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获得pCANTAB-5E/EpCAM ScFv重组克隆,经ELISA和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噬菌体展示阳性率为20%,展示的单链抗体能与EpCAM抗原和A549细胞特异性结合。结论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EpCAM单链抗体方法简便、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MMP-1、MMP-2、MMP-9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8例石蜡包埋的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脑组织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MMP-1、MMP-2、MMP-9在正常脑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4%、75%,联合检测率为62%,采用Spearm an进行相关性分析,它们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均呈正相关(rs=0.2671~0.5631,P〈0.05)。结论:联合检测这3个指标对判断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ns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30例儿童I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 <3岁 8例 ,3~ 6岁 15例 ,>6岁 7例 ;且 30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2 6例有发热、咽峡炎 ,2 7例肝脾肿大 ,皮疹 4例 ,眼睑浮肿 7例 ,肾功能改变 3例 ,心肌损害 5例。结论 儿童IM好发于学龄前期 ,并发多系统损害是其主要特点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 ;心肌损害也不少见 ,且病情较重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7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患儿以急性居多 ,常呈自限性 ,不需治疗或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即可恢复正常 ,仅5 %表现为慢性型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1]。此类即所谓的难治性ITP ,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1993~1998年采用长春新碱(VCR)治疗14例难治性ITP患儿 ,并随访4年 ,取得了较好疗效。1.1对象系1993~1998年收住我院儿科病房的ITP患儿 ,均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均经糖皮质激素规则治疗6月无效或激素依赖或复发。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