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0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8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24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94篇 |
预防医学 | 21篇 |
药学 | 38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30篇 |
肿瘤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21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
目的 预测并验证小鼠mmu-miR-294调控的靶基因,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 生物信息学预测mmu-miR-294可能调控的靶基因金属蛋白酶(MMP3),双荧光素酶检测验证mmu-miR-294调控MMP3的真实性;脂质体2000介导转染mmu-miR-294模拟物进入Lewis(LLC)细胞株,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 重组质粒经XbaⅠ单酶切能获得约5000 bp和100 bp的酶切片段,阳性克隆测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证明合成寡核苷酸链序列插入正确;脂质体2000介导转染mmu-miR-294模拟物,过表达实验组MMP3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转染mmu-miR-294模拟物后LLC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降低(P<0.01).结论 低表达mmu-miR-294有助于维持LLC的侵袭转移特性,增加其表达水平可以有效抑制LLC的侵袭迁移能力.mmu-miR-294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MMP3表达而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63.
64.
65.
目的对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后续治疗,分析
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93例干扰素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不同后续治疗方案分成: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治疗(A组),继续干扰素单药治
疗(B组),换为NAs治疗(C组),直接停止治疗(D组)。观察比较第24、48、72周时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继续治
疗至疗程48 周时,A组和C组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均高于B组(A组:χ2=26.808,P<0.001 和χ2=5.485,P=0.017;C
组:χ2=21.257,P<0.001 和χ2=5.369,P=0.018);同时发现,加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加ADV组(χ2=8.255,P=0.004)。疗
程72周时,A组患者有27例(39.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B、C两组(χ2=4.238,P=0.04 和χ2=7.681,P=0.006);58例
(85.3%)获得HBV DNA转阴,59例(86.8%)ALT恢复正常,均高于B组(χ2=23.018,P<0.001和χ2=5.987,P=0.014),但与C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联合ETV组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加ADV组(χ2=9.823,
P=0.002 和χ2=5.450,P=0.020)。D组,28例患者的HBV DNA均持续较高水平复制,HBeAg水平升高,ALT反复波动。结论对
于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CHB患者,联用NAs并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特别是联用ETV并延长疗程时。
相似文献
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93例干扰素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根据不同后续治疗方案分成:联用恩替卡韦(ETV)或阿德福韦(ADV)治疗(A组),继续干扰素单药治
疗(B组),换为NAs治疗(C组),直接停止治疗(D组)。观察比较第24、48、72周时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继续治
疗至疗程48 周时,A组和C组HBV DNA转阴率、ALT 复常率均高于B组(A组:χ2=26.808,P<0.001 和χ2=5.485,P=0.017;C
组:χ2=21.257,P<0.001 和χ2=5.369,P=0.018);同时发现,加ETV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加ADV组(χ2=8.255,P=0.004)。疗
程72周时,A组患者有27例(39.7%)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明显高于B、C两组(χ2=4.238,P=0.04 和χ2=7.681,P=0.006);58例
(85.3%)获得HBV DNA转阴,59例(86.8%)ALT恢复正常,均高于B组(χ2=23.018,P<0.001和χ2=5.987,P=0.014),但与C组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联合ETV组HBV 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加ADV组(χ2=9.823,
P=0.002 和χ2=5.450,P=0.020)。D组,28例患者的HBV DNA均持续较高水平复制,HBeAg水平升高,ALT反复波动。结论对
于干扰素单药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的CHB患者,联用NAs并延长疗程可明显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 DNA转阴率及
ALT复常率,特别是联用ETV并延长疗程时。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原代神经元缺血性损伤后形态变化的作用。方法:在不同浓度孟鲁司特存在条件下,以缺氧缺糖(OGD)2 h和再灌(R)24 h(OGD/R)诱导大鼠原代神经元及皮层混合培养细胞的神经元损伤;以免疫染色法检测神经元数量、胞体大小、胞体总神经突起数量、一级神经突起数量、长度及其分支数量等指标,观察神经元形态的变化。结果:OGD/R可明显减少神经元的数量,显著改变神经元的形态。而孟鲁司特(0.0001~1μmol/L)能减轻单独神经元培养中OGD/R诱导的神经元数量减少,抑制一级神经突起分支数量增加;在混合培养中,孟鲁司特(0.0001~0.1μmol/L)增加OGD/R后一级神经突的长度,减少神经突起数量以及一级神经突起分支数量。结论: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司特对大鼠原代神经元缺血性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进行鼠抗人EpCAM单链抗体表达并鉴定其免疫活性,构建特异靶向上皮来源肿瘤细胞及癌干细胞的单链抗体。方法采用全基因合成的方法合成VL+Linker+VH的EpCAM的单链抗体(ScFv)基因,克隆到pMD19-T简易载体中,将ScFv基因酶切并纯化后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CANTAB-5E,热休克法转化至感受态的大肠杆菌TG1,随机挑取5个克隆,经辅助噬菌体超感染,形成鼠抗人EpCAM噬菌体单链抗体,用ELISA(以P/N>2判定为阳性)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其抗原结合活性。结果成功获得pCANTAB-5E/EpCAM ScFv重组克隆,经ELISA和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噬菌体展示阳性率为20%,展示的单链抗体能与EpCAM抗原和A549细胞特异性结合。结论噬菌体展示技术制备EpCAM单链抗体方法简便、省时、高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MMP-1、MMP-2、MMP-9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8例石蜡包埋的胶质瘤组织和12例正常脑组织进行标记和分析。结果:MMP-1、MMP-2、MMP-9在正常脑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胶质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4%、75%,联合检测率为62%,采用Spearm an进行相关性分析,它们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均呈正相关(rs=0.2671~0.5631,P〈0.05)。结论:联合检测这3个指标对判断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侵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ns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 30例儿童IM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 <3岁 8例 ,3~ 6岁 15例 ,>6岁 7例 ;且 30例均有淋巴结肿大 ,2 6例有发热、咽峡炎 ,2 7例肝脾肿大 ,皮疹 4例 ,眼睑浮肿 7例 ,肾功能改变 3例 ,心肌损害 5例。结论 儿童IM好发于学龄前期 ,并发多系统损害是其主要特点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 ,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 ;心肌损害也不少见 ,且病情较重 ;年龄越小 ,症状越重。 相似文献
70.
长春新碱治疗14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患儿以急性居多 ,常呈自限性 ,不需治疗或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即可恢复正常 ,仅5 %表现为慢性型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1]。此类即所谓的难治性ITP ,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院1993~1998年采用长春新碱(VCR)治疗14例难治性ITP患儿 ,并随访4年 ,取得了较好疗效。1.1对象系1993~1998年收住我院儿科病房的ITP患儿 ,均符合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均经糖皮质激素规则治疗6月无效或激素依赖或复发。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