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4篇 |
内科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9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2篇 |
出版年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5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2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分为简易针筒胶带固定组32例、口含管胶带固定组22例和气管插管固定器组28例.进行人工气道受压率、自行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气管插管同定器组人工气道受压发生率(0)、自行拔管发生率(3.57%,1/28)及并发症发生率(0)与简易针筒胶带固定组的50.00%(16/32)、21.88%(7/32)、15.62%(5/32)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或〈0.05)。且自行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口含管胶带固定组的22.73%(5/22)、13.64%(3/22)(P〈0.05).结论气管插管固定器能降低气管插管的移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发热3d,气促1d”于2013年2月23日入院。人院前3d无明显诱因下自觉出现发热,体温未测量,未就诊。于入院前1d出现神志模糊、气促,伴咳嗽、咳痰,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急诊给予积极补液、抗感染(莫西沙星)、气管切开处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等,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最高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平日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情况不详。6年前因“喉癌”在外院行喉癌切除术,术后气管切开、局部放疗数次,气管切开后长期使用金属套管。2型糖尿病病史6年,平日口服格列吡嗪和二甲双胍,但血糖控制差。吸烟史10余年,少量饮酒。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价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bi-level positive-pressur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Bi-level)治疗急性左心衰竭(ALVF)的临床疗效.方法 ALVF患者30例,随机分为Bi-level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和24 h心率、呼吸、血压以及血气分析的变化,同时监测Bi-level治疗组无创通气24 h前、后心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APACHE Ⅱ评分情况和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Bi-level治疗组无创通气24 h后的心率和呼吸明显减慢(P<0.01),呼吸困难均改善,心功能均有进步,总有效率100%,通气24 h后PaO2 和SaO2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在相应治疗时间内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治疗前后APACHE Ⅱ评分和平均住院天数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i-level治疗ALVF能够及时缓解症状,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94.
研究表明,长期氧疗(LTOT)包括家庭氧疗能改善COPD和肺心病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LTOT所用的供氧器主要有压缩氧气瓶、液氧罐和氧浓缩器三种。液氧罐保存低温状态下的氧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气体量大和携带方便等优点,因此更受家庭氧疗患者的青睐。液态氧受罐外环境中温度影响,不断气化,压力逐渐升高,一旦超过液氧罐控压阀阈值时,便会自然泄漏。本文报告福自达机械厂研制的YYG—8型8升液氧罐液氧自然泄漏的情 相似文献
95.
2001年度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尽可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以进一步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统计了死亡原因并分析死亡率与溶栓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度出院的176例AMI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116例,女60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37岁,平均年龄(70.1±10.5)岁,其中死亡61例.在同一年龄段中根据是否做溶栓治疗分为2组: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溶栓治疗组31例,死亡3例;非溶栓治疗组86例,死亡31例.方法用SPSS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我院2001年度AMI患者的死亡率为34.66%,溶栓治疗率为18%,溶栓治疗组的死亡率较未溶栓治疗组显著减少P<0.01,溶栓治疗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就诊过迟延误溶栓及溶栓指征掌握偏紧.结果为了降低AMI的死亡率,应提高溶栓治疗的使用率,实行溶栓治疗的年龄指征应放宽至75岁或更高,给老年患者提供改善治疗效果的机会,以进一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6.
97.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A(airway)、B(breath)、C(circulation)抢救步骤在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行CPCR患者的临床资料 (4 4例 ,男 2 9例 ,女 15例 ,年龄 40~ 85岁 ,平均 70 .0± 11.6岁 ) ,按照CPC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ABC先后顺序不同 ,将患者分为C、CAB、AB、ABC组。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 <5min、5~ 10min、>10min组。统计各组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 (% ) ,χ2 检验统计各组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性。结果 C组 (32例次 ,11例 )中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1)。CAB组 (2 4例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等 ,C -AB <5min组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 >5min组 (P <0 .0 5~ 0 .0 1)。AB组 (3例 )与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 33.3%~ 10 0 % ,显著高于CAB组 (P <0 .0 1)。结论 CAB是心脏疾患致心搏骤停患者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min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相似文献
98.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而且治疗效果还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9.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 ,SMA )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 ,该菌是院内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耐药性。近年来 ,该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们对近年来发生于我院呼吸科病房和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临床拟诊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部感染的 30例患者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住院诊断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 30例 ,男性 1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2 4~ 86岁 ,平均年龄 6 2岁。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 :( 1)发热、咳嗽、咳痰及肺部有干湿罗音。白细胞和 (或 … 相似文献
100.
不同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观察了不同训练周期、不同负荷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神经介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期的耐力训练可使大鼠脑内NE和5-HT含量明显升高,DOPA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